票友与票社

辛亥革命网 2010-11-16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权伟新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中国传统戏剧源远流长,种类繁多,深受人们喜爱。在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戏剧周围,总有一些忠实的戏迷,其中最初陶醉在戏剧中,追求纯粹
 

  中国传统戏剧源远流长,种类繁多,深受人们喜爱。在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戏剧周围,总有一些忠实的戏迷,其中最初陶醉在戏剧中,追求纯粹的艺术精神的戏迷,就分化成为“票友”。他们和自己喜爱的戏剧一起,如痴如醉,心无旁骛地沉醉在艺术带来的享受。票友们聚集在票社里,相互切搓戏剧艺术,在民间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票友的出现和发展

  中国传统的戏剧从晚唐宋代开始发端,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而票友的出现,与京剧联系在一起。票友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清政府禁止八旗士兵到民间戏院去看戏,专门设置了一种长太平鼓词的场所供士兵消遣娱乐,凡是八旗士兵都能领导一针入场票,进去免费看戏。这些人当中就出现了一批业余的戏剧表演者,称之为票友。另外一种说法是,清政府为了鼓舞军队的士气,在军营中编写太平鼓词,让八旗子弟传唱,并奖给龙票。所以就称这些八旗子弟为票友。后来延伸到在业余时间唱京剧而没有任何报酬的人也叫票友。现在的定义,更是扩大到了各种戏剧周围的非专业戏剧人才,即是指有一定戏剧功底的业余演员。票友比一般的戏迷在专业水平上更胜一筹,包括对戏文的理解,表演艺术的熟悉程度,,他们与专业演员近距离接触,甚至亲自登台表演。

图1:津门名票合影

  票友主要是在一些满清贵族,他们锦衣玉食,没有任何生活负担,这些优越条件使得他们沉醉于戏剧艺术,平时唱戏甚至登台演出都是不计任何报酬的。皇族弟子德如就是一个铁杆“票友”,他对京剧十分痴迷,沉醉其中不愿当官,终日在家中与票友唱戏,倾家荡产也毫不怜惜。辛亥革命以后,清政府土崩瓦解,满清贵族难以维持昔日的生活,旗人“票友”迫于生计,票友被迫下海,开始收受一些报酬。这样一来,票友式的纯艺术精神就开始衰落甚至一蹶不振。现在,一些退休的老年人,为了让晚年生活过得更加充实,更加丰富多彩,也经常组织票友聚在一起唱戏。

图2:退休老年人组成的票友会

  二、票社:票友的娱乐场所

  票社是票友的活动基地,众多票友聚集在一起,相互切磋戏剧表演技巧,探索戏剧艺术精神。晚清民初年间,京沪地区的票社,在某种程度上说,代表着票社传统与现代变迁中的特点。

  京津地区的票社,主要是八旗弟子和满清贵族为了打发空余时间,在贵族中间成立起来的。这样的票社,反映出八旗子弟特有的虚荣心和贵族的傲慢。在传统社会,伶人的地位低下,满清贵族们不屑于与他们为伍,但是另一方面有忍不住技痒从艺。于是一些八旗子弟参加堂会演出,不要任何报酬,甚至还自带伙食,纯属是尽义务,俗称“玩票”。有的干脆在自家住宅搭起舞台,把票友叫来聚在一起,自娱自乐。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了风习。而上海是国际大都市,受到西方文明风习影响比较浓厚。民国时期,上海出现了很多新戏剧,这些戏剧本着科学的精神,反映新生活。正是这个多元的城市,容纳了传统和现代的戏剧,票友们“负提倡戏剧之责任,有阐发艺术之义务”,为传统的“玩票”披上了现代的外衣,注入了新鲜活泼的新生命。因此,为了与京津地区的票友给人留下游手好闲,装腔作势等消极形象做区别,上海票友追求的是文化修养和社会地位与西方文明合拍的绅士和淑女的时尚形象。因此,上海的票社就与京津地区大有不同。上海票社力求管理规范化、民主化,这些都是模仿西方社团的结果。上海青年会京剧社,就是这样的一个票社。这个票社从会员选举,会费缴纳管理组织机构和定期活动都有明确的规定,使票社运作起来有条不紊,游刃有余。

  从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到,票友虽然不是随着戏剧的产生而产生的,但是票友的存在及他们通过在票社中相互切磋表演艺术,探索艺术精神,这对戏剧的发展和延续有一定的关联,最重要的是使戏剧能够在民间广泛地传播开来;随着西方戏剧被引进中国,现代新戏剧的传播也是依靠票友们的努力得以广泛传播。现代票社的出现,是对传统票社的更新,也是对传统票社精神的延续,但是更重要的是近代上流人物身份认同的一个重要场所。

  (本稿件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特约提供)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