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辛亥革命网 2010-11-15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权伟新 查看: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民世代相传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它所记录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展现着该民族的历史印迹。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整个民族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是具有几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国,我们的祖先用智慧创造了许许多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从世界、国家的层面提高人类对自己文化的保护意识,也是更好地唤醒普通民众对文化遗产保护自觉一种有效方式。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
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定义: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持续的认同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并通过了确认、建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的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
具体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口头传统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和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又可分为两类:(一)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等;(二)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
图1: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
为了更好地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5年12月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每年一个主题,积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以下是历年的文化遗产保护主题:
2006年:“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
2007年:“保护文化遗产,构建和谐社会”;
2008年:“文化遗产人人保护,保护成果人人共享”;
2009年:“保护文化遗产、促进科学发展”;
2010年:“非遗保护,人人参与”。
二、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状况
作为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也拥有十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深厚底蕴,也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具有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作用,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26项文化遗产先后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使我国的文化遗产得到了更有效的保护和开发。
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1年(1项):昆曲
2003年(1项):中国古琴艺术
2005年(2项):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蒙古国联合申报)。
2009年(22项):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福建南音;南京云锦;安徽宣纸;贵州侗族大歌;广东粤剧;《格萨尔》史诗;浙江龙泉青瓷;青海热贡艺术;藏戏;新疆《玛纳斯》;蒙古族呼麦;甘肃花儿;西安鼓乐;朝鲜族农乐舞;书法、篆刻;剪纸;雕版印刷;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端午节;妈祖信俗。
三、昆曲,古琴艺术介绍
(一)昆曲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昆曲艺术是我国最为古老的有全国影响的剧种之一,已经有600多年厚重的历史沉淀,表现手段为唱、念、做、打(舞)之综合,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许多地方剧种都或多或少的受到过昆曲的影响和滋润。
图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称号的昆曲表演艺术
“昆山腔”刚开始时,只是民间清曲、小唱。直到明嘉靖年间,戏曲音乐家魏良甫对其加以改革,才使得昆曲更加委婉细腻,悠远流利,被称为“水磨腔”。此后,戏曲家、音乐家梁辰鱼按照昆山腔的特点,创作了第一部昆腔传奇《浣纱记》,扩大了昆腔的影响。一批文人学士纷纷用昆腔撰写传奇,使得昆山腔一时名声大噪。到明万历年间已形成全国性剧种,被称为“官腔”。
此后,昆曲则相对变化较少,对戏曲传统特点保留较多,剧目又极为丰富,因此有 “活化石”之称。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不同地区的首批19种文化表现形式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称号,中国昆曲以全票荣列榜首,由此确认了我国昆曲独特的文化特性以及它在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中的特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