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采用公历纪元始末 上

辛亥革命网 2010-07-31 00:00 来源:侨报 2010-5-3 作者:庄秋水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使用黄帝纪元的民国纸币。资料图片 &n ,中国采用公历纪元始末 上,

 

使用黄帝纪元的民国纸币。资料图片 

        中国传统上使用的是干支纪年和王朝纪年,在几千年的漫长岁月中,曾出现数百个年号用于纪元,但其记述艰难,考证不便。晚清后期,围绕着孔子纪元法和黄帝纪元法,学界和政界展开激烈争论。1912年民国成立,孙中山通电全国,决定开始使用公历纪元法,同时使用中华民国纪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历纪年法。

  一篇文章激起千层浪

  1903年夏天,一篇署名为“无畏”的文章在晚清知识分子群体中引发了阵阵涟漪。

  这篇名为《黄帝纪年论》的文章,出自刘师培的手笔。在这篇文章里,他首倡“黄帝纪年”大旗。

  “凡一民族,不得不溯其起源。”刘师培写道,“欲保汉族之生存,必以尊黄帝为急。黄帝者,汉族之黄帝也,以之纪年,可以发汉民族之感觉。”

  刘师培提议,中国人应该继承黄帝传统,效法日本以神武天皇纪年的作法,以黄帝降生这年作为中国纪年的开端。在这篇文章的末尾,他所署日期便是“黄帝降生四千六百一十四年闰五月十七日”。

  这一年,出身经学世家的刘师培,刚刚结识另一位经学大师章太炎,对这位著名的革命党颇为倾慕。他改名“光汉”,表示自己“攘除清廷,光复汉族”的决心。他的这篇文章所针锋相对的便是清廷支持者保良派所提出的“孔子纪年”。

  于是,在1900年代,一场关于历史纪年的论争成为一次重要的文化事件。

  这场有关纪年的文化论争,其背后是清末各派政治势力的角逐,是他们实现自己利益诉求的工具。那些在历史上留下一笔的近代名人的身影,都在这场论争中隐现。

  从更深远的历史影响来看,这场纪年之争,正是近代中国民族建构、探寻的历史过程中所蕴涵的矛盾与冲突。

  康有为和梁启超力推孔子纪年

  中国传统上使用的是干支纪年和王朝纪年。

  中国历史记载始于西周共和元年 (公元前841年)。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开始用当朝年号纪年,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通行使用皇帝年号纪年;每当新政权建立或新君即位 ,都要改用新的年号。因此,纪年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意味。

  按照传统,王位代表着正统的合法国家。“中国的意识形态是中央集权的、伦理的和普遍的,换言之,特别带有非民族的色彩。”(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

  然而,1894年甲午战争中,浩浩帝国败在日本蕞尔小国手里,从1860年以来的挫败感达到了极致,中国已经成为了“落伍者”。这个事实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向传统“天下”观的理想提出了挑战。

  一年之后,著名的改良者康有为在上海创立强学会分会,发刊《强学报》。他令人瞩目地在报刊封面上大书“孔子卒后二千三百七十三年”的字样。

  在这期创刊号中,康有为还刊布了《孔子纪年说》一文,直接提议采用孔子纪年。

  康有为的灵感来源于西人的“公元纪年”。既然代表着先进而强大的欧美人选择一个圣人的诞生作为纪元,中国人何不也因循其事?而在中国这块土地上,还有谁比孔子更有影响力呢!十几年来他推行“孔子纪年”,孜孜以求,初心不改。

  多年之后,康有为伪造了一批“戊戌奏稿”,其中之一便是“请尊孔圣为国教、立教部教会、以孔子纪年而废淫祠折”。

  康有为明白指出,西洋各国,皆以教主纪年,“一以省人记忆之力,便于考据;一以起人信仰之心,易于尊行”,然而中国的纪年,“历朝数十、阅帝数百、年号几千,记述既艰,考据不便”,为今之计,便是仿效西洋善法,改以孔子纪年。何况这一作法自有历史渊源。司马迁就曾使用过“孔子卒后百二十九年”,这样明确的史书记载,最为有力,使用起来也颇为可靠。

  康有为认为,孔子所代表的,乃是一套特定的道德、文化秩序,而这一套秩序所体现的价值与意义,又是数千年来中国赖以存立的命脉所系。他相信,儒家有能力从内部变化,与更新社会秩序机制的过程齐头并进,自身也可以得到强化。而一个人或一个族群是否是一个中国的成员,就在他是不是能够接受这套共通的文化秩序。

  在康有为看来,孔子之所谓“中国”与“夷狄”之别,一如现今所谓文明与野蛮的区别。以光绪帝为首的清廷,尊孔崇儒,自然亦是真正的中国一分子。

  在《强学报》第一号上,康有为写道:“凡吾神明之胄,衣冠之族,思保其教,思保其类,以免为象驼牛马之受槛絷刲割……”他高倡“保教、保种、保国”,在和师友弟子们的往来信件中,均标注“孔子纪年”,只是此纪年改以孔子出生之年始。

  无疑,康有为高举“孔子纪年”,和他一贯倡导孔教和奉孔子为教主等宗教性主张是一体的,其用心在于为他的政治观念与制度的变革提供理论的支撑。

  “孔子纪年”随着康有为的政治影响力广布流传。他门下弟子和过从朋辈,纷纷响应。维新人士唐才常在1898年撰写《师统说》,直接树孔子为“师统”,其位在“君统”之上。

  唐才常用语严正地说:“不纪年则无统,不立统则无师,不系统于师则无中国”,将推行“孔子纪年”与中国的存亡挂钩。影响所及便是,日后激进反满的章太炎,也在1899年提出“以素王为共主,以清廷为霸府”。

  梁启超不但宣扬康有为的新纪年说,还有所发挥。他在1898年写了《纪年公理》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他提及了纪年的基本功用,表明纪年改革主要针对中国传统皇帝年号纪年的冗繁所起。

  随后,梁启超又在《新史学》中直言采用“孔子纪年”的四大好处: “符号简,记忆易,一也;不必依附民贼,纷分正闰,二也;孔子为我国至圣,纪之使人起尊崇教主之念,爱国思想,亦油然而生,三也;国史之繁密而可纪者,皆在孔子之后,故用之甚便。其在孔子前身,则用西历纪元前之例,逆而数之,其事不多,不足为病,四也。有此者,则孔子之纪元,殆可以俟诸百世而不惑矣!”

  孔子纪年大遭挞伐

  康梁是维新派,尤其是康有为本人,他对光绪帝的忠诚从未动摇。然而“孔子纪年”一出,无异于扔下了一颗炸弹,引发朝野震动,直接导致了南北强学会被封禁,《强学报》被迫停刊。

  守旧派人士的攻击颇具杀伤力:“梁启超主讲时务学堂,张其师说,一时衣冠之伦,罔顾名义,奉为教宗,其言以康之《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为主,而平等、民权、孔子纪年诸谬说辅之。伪六经,灭圣籍也;托改制,乱成宪也;倡平等,堕纲常也;伸民权,无皇上也;孔子纪年,教人不知有本朝也。”

  高梦旦是近代中国最具声望的出版家之一,他从纪年的基本功用角度,分析梁启超纪年论的逻辑矛盾。

  高梦旦指出,使用“孔子纪年”有一个现实困境:在中国统一使用“孔子纪年”。因为尊孔者,尊“孔子纪年”,而回教、耶稣教、佛教、道教等教徒则可以遵从各自教主,并使用各自的纪年,如此一来,岂不又陷于混乱和纷杂之中?

  而最激烈的攻击来自于排满的革命派。

  革命派力主黄帝纪年

  “康梁以保教为宗旨,故用孔子降生为纪年;吾辈以保种为宗旨,故用黄帝降生为纪年。”刘师培概括得精到之极。

  晚清两派知识分子在构建民族想像过程中的分野,亦正在“保教”与“保种”的区隔。

  就在刘师培发表《黄帝纪年论》前不久,青年周树人给朋友许寿裳寄了自己的一幅照片。照片上的年轻人眉宇之间英气勃勃。

  上一年的三月,像众多心怀报国志向的青年,周树人东渡日本求学,先在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然后又到仙台的医学专科学校学医,现在又回到了东京,住在公寓里,修习德文,看杂书。

  在这像上,周树人题了一首诗:“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此时的周树人,以救国救民的启蒙者自居。他在东京剪掉了自己的辫子,和朋友们探讨如何救国和中国国民性的问题。受了进化论影响的青年,“在仙台碰了那么多壁,回到东京却依旧意气昂扬,那在去仙台之前就已经萌生的以血荐轩辕的大志,似乎稳稳地撑住了他。”(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

  当时,慷慨激昂,救国救民是留学生中普遍的情愫。但是,周树人,这个后来以笔名“鲁迅”著名的青年,为何要说“我以我血荐轩辕”呢?“血”和“轩辕”和这个时代又有什么关联呢?

  所谓“轩辕”,便是中国历史上传说中的圣王“黄帝”。

  按照《白虎通义》的解释:黄者,中和之色,自然之性,万世不易。黄帝始作制度,得其中和,万世常存,故称黄帝。

  然而,鲁迅血荐轩辕,“其所真正关怀的,却是与他同时并存,同在一块土地上游憩生息、休戚相关的无数‘同胞’……可以说,在晚清,以黄帝符号为中介,一种崭新的意识──国族意识,确实正在中国知识分子群中酝酿、扩散,终至彻底改变了近代中国对政治社群既有的想像方式。”(沈松侨:《“我以我血荐轩辕”──黄帝神话与晚清的国族建构》)

  这股力量在政治上鼓励着人们寻找一个新的民族认同符号。

  老资格的革命党人宋教仁一一指斥当时流行的各类纪年新法,“中国近年有悟及以帝王称号纪元之非者,乃相率欲用新纪元法;或以唐尧纪、或以夏禹纪、或以孔子纪,然揆之民族主义,皆无大纪念、无大关系”。所以,宋教仁提出,唯有改采黄帝纪年,始能合于民族主义精神。

  “传说中的黄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人,是奠定中国文明的第一座基石。”史学家钱穆专门著《黄帝》,彰明这位先贤伟人,他亦承认,关于黄帝的传说,荒诞离奇的太多。正是在晚清民族主义构建的过程中,黄帝复活了。他被从历史记忆中发掘出来,从一个神话人物和历代皇朝系统中抽离,重新被赋予符号性认知,作为民族认同的象征。

  进化论影响下的晚清知识分子从事民族的构筑时,其所诉求的主要认同符号,便是以血缘传承为主轴的“种族”,他们所想象出的中国民族,正是一个“种族化”的民族。

  (未完,待续)

  摘编自成都《时代教育·看历史》杂志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