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纾岛城绘《崂山归去来》
辛亥革命网 2012-07-19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1914年5月,林纾与友人来到山东,先后登泰山,谒孔林、孔庙,游济南大明湖。写《登泰山记》、《谒孔林记》、《明湖泛雨记》。随后有青岛之行,探望一些老友。林纾因译著《巴黎茶花女遗事》著称于时,寓居青岛的清宦于式枚,非常喜读。于式枚当众讲喜读林纾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并顺口背述了几处片断,林纾遂视于为知音,高兴万分。劳乃宣请他画了一幅国画《崂山归去来》,并题云:“记得崂山归去来,曾将松菊画中栽。”还给刘廷琛的潜楼画了一幅《潜楼读书图》。1906年曾受时任京师大学堂总监李家驹之聘,担任学堂预科和师范馆的经学教师,顺便对李进行了拜访。同年冬季,日本占领了青岛,居青的一些清宦,为避战大都离青。日前有人考证金口一路10号是林纾的故居,据载林家的后人林湖从美国回青寻觅这处旧宅,曾住在这处老宅的二楼。“这个林湖是位女性,当时在青岛住了近1年,还曾在当时的青岛女中担任校长。” 1914年12月7日,林纾与温肃等人同谒清德宗崇陵。这是林纾第三次谒崇陵。
林纾(1852—1924)福建福州人。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室名烟云楼、春觉斋、存晦此登临楼等。幼年家贫,然嗜读不辍。曾入福州书院读书,自十三至二十岁校阅古籍不下2000卷。光绪八年(1882)中举人。后七次赴礼部试,皆报罢。曾在法国留学的朋友王子仁(寿昌)建议共同翻译法国小仲马的《茶花女》,颇感兴趣。在王子仁的帮助下,用古文译成《巴黎茶花女遗事》,出版后销售数千册,大获成功,译作内容新鲜,译笔凄惋有致,使茶花女的故事在中国文学界广为流传。1898年第七次赴京会试,正值康梁发动戊戌维新运动,颇受影响,回福建后继续从事维新活动。
1901年到北京,初在京师金台书院,后在五城学堂教书,不久结识古文大师吴汝纶。吴于1902年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后,林进入该校译书馆,三年后也成为京师大学堂一名中国文学教师。1909年成为文科教长。后历经京师北京闽学堂、高等实业学堂、正志学校、励志书院、孔教大学等学校教席,1914年任北京《平报》总编。在教学之余,为商务印书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翻译西洋小说。1915年应徐树铮之请,去成志学堂教书。晚年,以遗老自居。五四运动时期,反对新文化运动。1924年10月9日卒于北京,终年72岁。门人私谥“文贞先生。”
一生不懂任何外文,曾藉他人之口述,以古文翻译欧美小说。生平译作有一百八十余种,二百七十余册。原作来自英、法、美、比、俄、西班牙、希腊和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包括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托尔斯泰、大小仲马、狄更斯、易卜生、雨果等一大批世界名作家,其中有四十余种为世界名著。如《巴黎茶花女遗事》、《黒奴吁天录》等最负盛名。同时创作了以“国事为经,爱情为纬”的长篇小说。如《金陵秋》、《京华碧血录》、《官场新现形记》等。
林纾终生从事书画诗文,而对国家盛衰、民族存亡仍很关心。法军入犯闽海,福建水师败于马江,伤亡七百余人。同年九月,清廷派左宗棠督办福建军务。十一月,左抵福州时,林纾与周辛仲遮道上状陈诉马江败迹,充满了强烈的爱国感情。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战争爆发,消息传入福建,林纾“感愤郁勃,无可自适”。翌年,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林纾即与陈衍等人叩阙上书抗争,反对割让辽南及台湾、澎湖各岛。戊戌变法前夕,林纾在家乡时常与友朋谈新政,议图自强之策。在列强的侵略下,人们的反帝斗争日益高涨,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维新运动兴起,这年春天,林纾上北京,在李拔可寓所与林旭相会。当康有为于三月二十六日发动公车百余人上书之后,林纾也与高凤歧及清宗室寿富三人前往御史台,上书评论时局。
但是,在辛亥后,他同一些清朝遗老一样,思想守旧,政治落伍了。在张勋丁巳复辟时,林纾曾有一些作品抒发遗老情怀。可是在复辟失败时,他又担心对皇室的“优待”条款被取消,因此他又对张勋复辟之举表示极大的不满。1917年8月,刊长篇小说《巾帼阳秋》,书中借美人之口,将所谓满清让政,袁氏称帝以至张勋复辟告败等事叙述出来,颇有史料价值。
林纾以古稀之年不辞远途屡谒崇陵,迭发悲声,虽不曾感动上苍,起到挽回世道沉沦的功效,却使蜗居紫禁皇城的逊帝溥仪从中看到些微希望,亦颇为感动。林纾二次谒陵不久,溥仪便书写“四季平安”春条一幅相赠,从而使林纾与清皇室有了直接关涉。这其中的牵线人显系陈宝琛。陈备受逊帝崇信,言听计从自不必说,林与陈则为同乡,彼此交往颇契。陈师傅教读溥仪,林氏著、译亦在推荐读物之列。溥仪自述十三四岁时所读书中,即有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说部丛书》,而内中林译小说占相当比重。至于古书,这位少年废帝则“读的不少,时间也不短”。林纾编撰《左传撷华》一书甫竣,陈宝琛便将之进呈溥仪,溥仪读罢全书颇满意。陈转述于林,林又呈送自绘扇面,溥仪览之不禁深深叹服林的才华,遂手书“烟云供养”春条相赠,并允许陈宝琛将内府名画带出任林纾鉴赏。对此,林纾视为“三公不与易”的恩典,特将京寓春觉斋改名为“烟云楼”。正是由于与小朝廷的这番关联,当1918年春一些议员愤于“丁巳复辟”提出削减优待清室条件时,林纾即以“六十七岁老民”名义投书参、众两院,曲意为“少帝”开脱,力争仍如其旧,一切从优。这一“忠义之举”,博得溥仪第三次向其颁赐春条,曰“有秩斯祜”。
1921年林纾七十岁生日时,有康有为、陈宝琛、徐世昌等人皆投以诗文,为其祝寿。著名艺人齐白石、陈师曾、梅兰芳、尚小云、程艳秋等均各以绘画祝寿。吴佩孚五十一寿,有人出巨资请林纾绘画,以作祝寿用,林纾拒绝为之。清逊帝溥仪结婚,林纾特意绘四镜屏呈进。溥仪书“贞不绝俗”匾额赐林,并送给林袍料褂料,林感激涕零。
作者简介:王桂云,男,1932年4月生,原籍文登市,现居青岛市,原任青岛市博物馆副馆长,1992年离休,高级经济师,青岛市十大藏书家,山东省十大书香人家,社区公益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