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艺”的那些人和事
辛亥革命网 2012-06-08 00:00 来源:人民政协网 作者:谭萍 查看:
1940年茅盾在延安给鲁艺文学系学员们讲课
1942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与延安文艺工作者座谈时风趣地说:“我们有两支军队,一支是朱总司令的,一支是鲁总司令的。”毛泽东所说的“鲁总司令”指的就是以延安鲁艺为代表的革命文化大军。
为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七十周年,央视推出了大型纪录片《大鲁艺》。百名高龄老艺术家用口述历史的方式,讲述了当年的理想热情和青春过往,一个个精彩纷呈的个体故事构成了一部鲜活的集体记忆,而我们也循着老人们的笑声与泪水,重温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陕甘宁边区的最高文艺殿堂
抗战爆发后,陕北小城延安成为知识青年向往的革命圣地,大批沦陷区和大后方的进步青年和文化人奔赴延安。据延安史学者朱鸿召介绍:“抗战前国民政府所属大专以上学校在校学生人数大概有5万多,经历大迁徙后,实际复校的只有近3万人,流失掉的近2万人中差不多有70%~80%都是到延安去了。”
1937年秋,上海救亡演剧第五队来到延安,这是来自大都市的第一个文艺团体,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会见并宴请了第五队的全体成员。席间毛泽东非常高兴,对大家说:“欢迎你们这些艺术家来延安!”随后又说要办个学校,培养无产阶级艺术人才。关于当时的情景,演剧队编剧莫耶在《延安鲁艺生活散记》中回忆:“这时主席放下筷子,想了一想,把大手有力地一挥,说:‘我看就叫鲁迅艺术学院吧。’”
随后一段时间,上海救亡演剧队第一队、蚁社流动宣传队一分队等来自全国各地的流动宣传队也陆续到达了延安,与当地的文艺爱好者一起,创作演出了《广州暴动》、《血祭上海》等宣传革命的大型话剧。据当时的中共中央机关报《新中华报》评论:“这次公演推动了延安艺术界新阵地的建立,也成为鲁迅艺术学院成立的先声。”
1938年春,中央决定以参加《广州暴动》、《血祭上海》创作和演出的全体演职人员和演出团体为基础组建鲁迅艺术学院。留苏出身的戏剧家沙可夫主持起草了《鲁迅艺术学院创立缘起》,这份文件至今仍保存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其中有一段话道出了鲁艺创立的初衷:“艺术——戏剧、音乐、美术等是宣传鼓动与组织群众有力的武器。艺术工作者——这是对于目前抗战不可缺少的力量。因之培养抗战的艺术工作干部,在目前是不容稍缓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