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三君”之孙德谦
辛亥革命网 2012-05-25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上个世纪初的上海,曾经有一个知名度颇高的文人雅集组织——淞社。在淞社的文人中,前清遗老和知名人士占了较大的比例。淞社中有多人曾经来过青岛,他们在青岛或寓居或访客活动或就任某职。于是,在他们之间互赠的诗札里,便留下了那个特殊时期青岛的一些历史印迹。一位淞社名士孙德谦,与王国维、张尔田并称“海上三君”。少年壮志不言酬,孙德谦早年专攻声韵训诂和经史文学,学术功底扎实。辛亥革命后,孙德谦后移居上海,历任东吴大学、大夏大学、交通大学的教授。期间曾多次来青岛讲学,拜访寓居青岛的前清遗老和学人,与章梫、劳乃宣私交甚厚。1918年秋,孙德谦赠劳乃宣的诗稿,是他存世不多的书法诗作之一:“劳山遁隐已经年,一室萧条似磬悬。翻羡岩陵垂钓客,披裘犹有故人怜。衣冠自是沦涂炭,喜气无从更挟貂。典尽朝衫甘被褐,从今浪迹杂渔樵。右赠劳韧庵用一山右丞韵,戊午秋八月”。
孙德谦(1869-1935),近现代文学家、学者。字受之,又字寿芝,号隘庵,晚号隘堪居士,元和(今苏州)人。十九岁补诸生,从同里雷甘溪(学博)治经。继又治声韵、训诂。后交钱塘张尔田,经常往复讨论。又研读先秦诸子,考其源流,观其会通,造就了他的学术根基。对清代儒学,独事章学诚,习《文史通义》而有名气。二十九岁北游天津,后至永年,就聘长紫山书院,援例叙职训导,光绪二十六年(1900)后南归,往来于赣浙之间。曾任江苏通志局编纂、浙江通志局编纂。又请准当局办江苏存古学堂,前后任教三年。辛亥革命后,移居沪上,历任上海政治大学、大夏大学教授。年六十四卒於上海。著有《四益宦骈文稿》、《太史公书义法》、《汉书艺文志举例》、《刘向校雠学纂微》、《六朝丽指》、《稷山段氏二妙年谱》、《诸子要略》、《诸子通考》、《古书读法略例》、《吕氏春秋通谊》等。
《四益宦骈文稿》系清代著名学者孙德谦的重要著作,古文献学的必读之书。本书针对如何解读我国古文献经、史、子、集提出了颇具特色的见解,其要点为:一、无文字处求文字;二、无证据中得证据;三、读书因彼见此;四、读书由虚索实;五、统上文而说乃通;六、统下文而义自明;七、读书宜辨家教、宗旨、章法、文法、门法;八、校读、抄读、点读;九、书用善本读;十、书用归类读;十一、多读;十二、读书不求甚解;十三、读书不因人废;十四、读书不存偏见等,对现今如何读书、如何读好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孙德谦工骈体文。工书,师法苏轼,功力尤深,但过于谦逊,不轻为人作;有学者书卷气,不徒以功力为胜。
作者简介:王桂云,男,1932年4月生,原籍文登市,现居青岛市,原任青岛市博物馆副馆长,1992年离休,高级经济师,青岛市十大藏书家,山东省十大书香人家,社区公益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