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社社员谢开勋与《二十二年来之胶州湾》(4)

辛亥革命网 2012-05-02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南社社员谢开勋,1911年曾参与《共和国教科书》书系的《共和国新国文》的编辑工作,参与编辑《徐州旅游指南》。1917年6月10日加入南社后,积

  第十四章结论

  一、在和会经过之大略

  二、拒签德约后之影响

  三、今后国民之奋斗方向

  是书为研究德占日据时期青岛发展的重要资料。如载“中外交通以后,全世界上的人,都晓得中国沿海一带多港湾。而且中国的地面很大,利源又多。一般野心的国家,个个都在旁垂涎,人人都想染指。”据史料记载,德国占领前的青岛“不过胶州湾一渔村耳”,尚未发展成具备一定规模的城镇。这里仅有五个小村,人口大约七八万,人们过着一种半农半渔的生活,“熙然陶然于海水的旁边。精神非常闲散,举动非常自由,身体也非常舒服”。建港筑路。为城市的长远发展考虑,德国在强租胶州湾之初,即将港口和道路建设置于优先地位。“德人强租了胶州湾,就招筑港的专门技师,去行精密的打量。自纪元前十三年着手经营,前后花费五千万马克的巨资,完全造成一个中国东部的青岛大港。”,“德人既得了胶澳租借地以后,因要建造街市,……一面撵人收地,一面丈量绘图”。1898年,德国在青岛近海的河口建设了六处贮水量达四吨的蓄水台,至1920年,已达20多处,仅自来水管的总长度就达35000英里,“不管是青岛市呵,大鲍岛呵,或是台东台西镇呵,中国人外国人呵,家家都吃自来水管里的水了。”从占领的第二年起,德国就在青岛建立了一套从小学到大学的完备教育体系。计德国前后建立的小学有26所,其中专为教育中国居民子女的有12所。为顺应工商业发展需要,德国还成立了不少职业学校,专门培养技术人才,如华人职工训练班、职工学校、农林学校、德语学校等皆为此类。这些学校中聘有大量中国教员,但“个个都是在它传道会所设的教员养成所毕业的”,深受德国文化熏陶。

  记载渔船“1916年134只561人,1917年131只469人;”另载“日本在青岛附近渔场的渔业,最初限于胶州湾内的灵山岛、大公岛、小公岛、褡裢岛一带海域,后逐年扩大范围。1917年在海州冲水域发现嘉鲫鱼大渔场后,日本当局即对在渔场作业的日船给予补助奖励,使日船渔业范围进一步扩大。1919年,由日本政府出资补助,日人建造大型渔船7只,使日船渔业捕捞能力大为提高,而鲨鱼延绳渔船,亦同时出渔于山东半岛沿海海域。于是,自海州至山东石岛的广大海域,完全成为日本渔业的活动范围。”“这年6月,在青岛海域从事水产业的日本人增至707人,渔业收入达276421日元;而同期中国渔民总数为8622人,渔业收入为202952银元、55411日元,渔民人均收入远远低于日人。”

  《二十二年之胶州湾》成书后,于民国九年四月(1920年)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书前有邳县刘仁航作序一,明权作序二。

  刘仁航(1884~1938),又名登瀛,字镜机,号灵华。邳县坊上(今官湖镇西坊村)人。佛学家。三岁能读全村对联,六岁能吟诗,十二岁应童子试中秀才,学正怜其小,抱置膝上,誉为神童。9岁应童子试,遂补为廪膳生。后就读于徐州中学堂、南京高等学堂、上海广方言馆、两江师范学堂。毕业后,任邳县劝学所总董兼视学,致力倡导创建文明新村、农民夜校。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离邳,先后在苏州、上海、南京、徐州等地任教。青年时代的刘仁航仰慕康有为、梁启超,积极拥护"戊戌变法",被保皇派视为眼中钉。任省立第七师范校长时,支持学生反帝反军阀的爱国斗争,并著书立说,宣扬维新变法思想。张勋派军警逮捕他,他闻讯脱逃,刘仁航国内无法安居,只得出走,东渡潜往日本。旅日期间,他学会了日语,认真研究了日本的文化和历史,并把《粗食猛进法》一书译成中文,介绍到国内。

  民国6年(1917年),回国任江苏省视学。山西军阀阎锡山慕其才华,将其延聘至晋,聘为督军府参议,拟让其将自己的故乡河边村建成模范村,以图标榜自己。还在太原为刘仁航办一个"养性堂",请他去讲学,讲修身养性的道理。刘仁航性格耿直,与阎锡山政见不合,又厌恶阎的为人,不久怫然离去。北伐战争时期,1929年顾祝同荐他为苏鲁特派员,并授予民国政府中将参议官衔。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林森委以中将参议,因无心于政事,却长驻上海,不躬政事,潜心治学,始终没有到任。中年信佛,去印度探求佛学旨义,遍游佛教圣地,广结高僧及佛界领袖。归国时,印度佛教界赠予3尊金佛及大量经典书籍。后定居上海,自号“昆化博士”。他在乐天修养馆闭门著书,研究佛学和诗文,时人称为“北方学者”。有《印度游记》、《东方大同学案》、《天下太平书》、《比翼集》、《佛教理论学丛书》、《孔教辩惑》、《乐天妙味》、《自然学课余谈》、《身心强健法》等著作30多部行世。《东方大同学案》由《申报》连载,读者争相传阅。他早期倾向于康梁维新,任七师校长时,向学生灌输变法维新思想。奉佛后,宣扬佛教社会主义,《东方大同学案》中有较多论述。他认为,俄国十月革命为人民争得平权自由,是其可取的一面;但杀伐过重,流血过多,则不可取。民国26年,淞沪抗战爆发后,他忧国恤民,关心抗日救亡大事,是年底到达武汉,在八路军办事处受到周恩来、董必武接见,他以《东方大同学案》相赠。民国27年初,回到邳县,卖掉家中仅有的11亩地,将钱全部散给沿街乞讨的穷苦百姓。台儿庄会战开始后返武汉。是年秋,离武汉赴重庆,从事抗日救亡工作。船至宜昌江面遭日机轰炸遇难,终年54岁。

  作者简介:王桂云,男,1932年4月生,原籍文登市,现居青岛市,原任青岛市博物馆副馆长,1992年离休,高级经济师,青岛市十大藏书家,山东省十大书香人家,社区公益之星。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