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张昭潜与地方志事业

辛亥革命网 2012-03-22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张昭潜出生于晚清, 弱冠入庠,攻读经史、理学、诸子百家之书,涉猎水利、农田、天文、兵法。精读与博览结合,兼综并蓄,成为潍县继韩梦
 

  张昭潜出生于晚清, 弱冠入庠,攻读经史、理学、诸子百家之书,涉猎水利、农田、天文、兵法。精读与博览结合,兼综并蓄,成为潍县继韩梦周、于祉之后古文派学者,尤重地方志事业。著有《山东地理沿革表》、《潍县地理沿革表》、《北海耆旧传》、《通鉴纲目地理续考》、《潍志纠缪》等地志著述。

  张昭潜(1829~1907),字次陶,清末史学家,潍城区东关人。廪贡生。少年丧父,随叔星端从学,继从当地学者于祉游读理学宗传,涉猎考据诸家之书。潍县是一座文化古城,文风昌盛,乡贤辈出。汉有郑玄、管宁、邴原、徐幹,魏有王仪,晋有刘敏元,南唐有韩熙载,宋有吴奎、李雄,明有刘应节,清有刘以贵、韩梦周等人。张昭潜熟知先哲诸多逸闻轶事,又考证文献史籍,写成《北海耆旧传》,文笔高雅、史料翔实,裁量得当,记述严谨。清同治九年(1870) 山东巡抚丁宝桢巡视至潍县,见其所著《北海耆旧传》等文稿,大奇,知其学识渊博,即聘请他到济南“尚志堂”讲学。同治十二年(1873年)泰安府吏于文诚、张昭潜集资重修泰山庙宇、盘道。自回马 岭至玉皇顶,皆修葺一新。〔张昭潜《重修泰山神庙记》〕治古文师桐城派,一时凡地方碑版文字多出其手,诸如《重修泰山神庙碑记》、《重修孟子庙碑记》《重修潍阳书院碑记》、《十笏园记》、《王公之翰碑记》《重修观音阁记》等等,皆出其手。山东学政汪鸣銮待以国士礼,慕其盛名,阅其文稿大悦,待以国士礼,奏奖其为国子监学正衔,成为全省闻名的古文、理学继承和发扬学者。光绪十五年,山东巡抚张曜(字勤果),闻知其学识广博,特聘请他编撰《山东郡县沿革表》等篇章。光绪十七年张曜病逝于任所,编志工作随之搁浅了。张昭潜对自己的编志抱负未能早日实现,时常心中牵挂,因此,自命书斋为“无为斋”,又名“致和堂”。

  张昭潜于光绪十八年撤帐归里,讲学于“潍阳书院”。从此,张昭潜专心致志授业课徒,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学子学业大进,培养了不少俊彦之士。光绪二十八年乡试,潍县就有王寿彭、李咸升、陈晋康、王曾裕、刘树升、高茂枞、于湄等十人中举。一时各地学子纷纷投于门下,“潍阳书院”声誉日高。张昭潜尊师爱徒,受到省内各地年轻一代的爱戴,纷纷投入帐下。光绪丙子年状元曹鸿勋,以师辈对待、执弟子之礼。潍县画坛著名画家刘嘉颖,特送《岁寒守岁图》、《北海垂钓图》。弟子郭恩孚出巨资为恩师付梓多种文集。

  张昭潜平日与潍上学者柯劭忞、宋书升、孙葆田、高鸿裁等人,潜心学术研究,过从甚密,书札往来颇频,相互交流砥砺,废寝忘食,皓首穷经,以毕生精力,写下了大量经史杂著。他倾力搜辑史料,写成的稿本如《无为斋文集》,文体包括:志、传、记、序、论、说、辨、跋、表、考、议、赞、赋、书、疏、墓碑、神道碑记、祭文、呈子等。《无为斋文集》等由门人校刊出资付梓,手稿本文集内容极为丰富。

  光绪二十九年,张昭潜重游“十笏园”,触景生情,曾吟诗《重游十笏园》。今日坐落于潍城区胡家牌坊街,国务院公布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十笏园”的曲廊北墙上,镶嵌一块石刻,国内外游人无不驻足观赏,上面镌刻着史学家张昭潜撰文《十笏园记》,为清末状元曹鸿勋书。

  光绪三十一年,山东巡抚杨士骧,重组通志局,任命孙葆田为总纂。因张昭潜年事已高、体弱多病,但仍委以重任,邀请他编撰《山东郡县沿革表》《山东地理沿革表》等。在新资料匮乏的情况下,他接受了这一重任,殚精竭虑,终于完成了这一工作。

  另外,张昭潜的文集、文稿许多被山东省“通志局”和县志局征集,作为编志书的主要参考资料。他所撰文的《重修观音阁》、《金唐古夫人碑》现也珍藏在潍坊市博物馆内。

  1990年10月,潍坊市图书馆在二楼展厅举办馆藏地方历代文献典籍展览,吸引了众多市民前往参观。在历代地方名人遗著中,张昭潜所著诸多文集版本,格外引人注意。他的手稿、墨迹,与友人交契来往信札等,现为其后裔珍存,保护完好。所有著述文集都重新整理,外加锦面封套专列书架收藏。著有《无为斋诗文集》等传世。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