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弹”时期的辛亥新闻
辛亥革命网 2011-10-02 00:00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裴毅然 查看:
中西方新闻初兴期,均享有一段“魔弹期”。所谓“魔弹”,指新闻犹如加附魔力的子弹,受众完全为其操纵。这一时期,新闻业绝对操控公众舆论。在我国,辛亥前后,沪京报业渐热,记者、编辑既能实现对“荣誉与权势”的追求,也能有效地将个人荣誉与国家改革结合起来。他们包罗万象的记叙、指点江山的评论,自己都觉得确实有点像“无冕之王”。著名报人兼作家包天笑晚年在回忆录中说:“那时上海的记者们,以‘不事王侯,高尚其志’的态度,也谢绝各方交际应酬,以自示清高。”
其时,新闻业门槛甚低,能销3000份,就不蚀本,超出便有赚头。刊物名气稍具,广告上门。如商务印书馆每月2000元包下《时报》报眼,专门介绍商务版新书。报业成为“赚得动”行业。一些娱兴小报亦喧腾而起,这些小报不关心国家大事,概不刊登重大新闻,而是瞄准市民趣味,专载街谈巷议轶事秘闻或伶界妓界“趣味新闻”,同时刊登入时小说。这种小报,虽然只有半张纸,却能卖到大报的价钱。
1900年,举人林白水(1874~1926)、举人林纾(1852~1924)在杭州合办《杭州白话报》,不到一年,每期销数超过5000份,为当时销量最多的一种报纸。梁启超主持的《时务报》(旬刊,1896~1898)、同盟会的《民报》(政论月刊,1905~1910),发行量摸高1.7万份,算得上声势浩大了。宣扬现代民主思想的《新民丛报》,达到登峰造极的三万多份。
不过,事情总有两面性,“魔弹”时期的沪上新闻界,也有被“魔弹”倒射自己的尴尬。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消息传来,全城热沸。上海报业会集的望平街(今山东中路)每晚人山人海,满街挤挤攘攘,都在翘首等候最新战况,家家报馆也在大玻璃窗上张贴各地动态性消息,以飨众客。一则捷报传来,掌声狂起;某省宣布独立,一街欢腾。若是贴出败讯或不利民军的消息,这家报馆会被围街人群指为暗受清廷指使,诬胜为败,激动的巿民愤怒地将报馆玻璃窗砸得粉碎。砸窗事件发生后,望平街各报馆再也不敢在门首披露失败消息,更不敢在报上刊登,只能报喜不报忧。这当然是“魔弹”的负效应,虽然体现了当时排满倒清的民心向背,终究不利于新闻的真实传播。另一方面,容不得负面信息,也说明其时国民心理不成熟,承受力过低。
如今信息时代,电视入户,人人手机,已不会出现站街等讯的满满人群,不会再有激动的“砸窗事件”,但能否承受负面信息,接受“真实第一”的新闻观念,似乎还需要“实践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