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报业的1911与随想 [投稿]
辛亥革命网 2011-10-01 00:00 来源: 作者:邓 涛 查看:
“中国一旦动起来,整个世界将为之震动!”这是拿破仑•波拿巴的名言。1911年的中国就处在这样的社会震荡前夜。
关于革命报刊与武昌首义之关联,孙中山先生在作于1912年4月12日的《致武汉报界联合会函》中有言:“此次民国成立,舆论之势力与军队之势力相辅而行,故曾不数月,遂竟全功。我报界诸公鼓吹宣导于前,尤望指引维持于后,俾我国民得所指南,是则文所属望于报界诸公者,愿以此为临别之赠言。”
民国报史之卷首,赫然写着“革命”二字,其乃武汉报界的大手笔。辛亥年间,革命党人通过办报纸、写文章,散播革命思想,策动反清起义。有道是“辛亥革命是报馆鼓吹起来的”,并非虚言。
《大江报》:两篇短评成革命爆发导火索
辛亥革命是1911年10月10日爆发的,而当年的7月25日,詹大悲的湖北蕲春老乡、同盟会会员黄侃来到《大江报》,詹大悲和何海鸣为他设宴洗尘。酒酣耳热、情绪激昂之际,黄侃以“奇谈”为笔名写下《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全文如下:
中国情势,事事皆现死机,处处皆成死境。膏肓之疾,已不可为。然犹上下醉梦,不知死期之将至。长日如年,昏沉虚度。软痈一朵,人人病夫。此时非有极大之震动,极烈之改革,唤醒四万万人之沉梦,亡国奴之官衔,行见人人欢戴而不自知耳。和平改革既为事理所必无,次之则无规则之大乱,予人民以深创巨痛,使至于绝地,而顿易其亡国之观念,是亦无可奈何之希望。故大乱者,实今日救中国之妙药也。呜呼!爱国之志士乎!救国之健儿乎!和平已无可望矣!国危如是,男儿死耳?好自为之,毋令黄祖呼佞而已。
詹大悲阅罢拍案叫绝,当即签字,送去发稿。和《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并称的另一篇短评是《亡中国者和平也》,何海鸣作(署名“海”),先十天于17日发表。这篇短评亦鼓吹“大乱”,但重点在驳斥资产阶级改良派抵制革命的反动言行。
两篇时评,引起湖北当局恐惧。8月1日,鄂督瑞澂以《大江报》“宗旨不纯,立意嚣张”,“淆乱政体、扰害治安”等罪名,饬令巡警道王履康查封,“永禁发行”。捕经理詹大悲,主编何海鸣入狱。瑞澂拟对詹、何处以重刑,但慑于民愤和舆论压力,不得不从轻判处詹、何二人18个月徒刑,是为震动全国的“大江报案”。清华大学教授李彬说:“辛亥革命爆发的导火索,就是当时武汉地区一份报纸所刊发的两篇著名社论。”复旦大学教授李良荣早年在自己的硕士论文中写道:《大乱者》文一出,九州震动,清政府封报抓人,制造《大江报》事件,声播遐迩,对触发武昌起义有直接影响。
《大江报》于1911年1月3日创刊,原名《大江白话报》,詹大悲利用黄梅胡为霖提供的500元资金接办《大江白话报》,更名《大江报》。该报馆设汉口新马路52号,以“灌输国民常识、提倡社会真理为宗旨”,鼓吹革命。革命党人胡石庵有诗曰:“大江流日夜,鼓吹功不朽。”
《大汉报》:武昌举义后首张革命派报纸
1911年10月15日,武昌起义后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革命舆论机关《大汉报》发刊,同盟会会员胡石庵独立经营,馆设汉口歆生路大成印刷公司内。《大汉报》是武昌举义后,全国创办最早的一张革命派报纸。
创刊号刊发社说《敬告军政府》(记者十厂),告诫军政府团结一心,防止党争与内变。创刊号一印再印,重版六七次,销行两万余份,创汉上日报销数之最高纪录。
11月,《大江报》刊发战地通讯《汉口五日记》,报道汉口保卫战期间《大汉报》访员亲临前线采访和大汉报馆被焚情形。12月初,清军炮轰武昌,黎元洪惊慌出走,一时形势紧张,人心惶惶。《大汉报》为镇定军心民心,刊登“伪作他省战胜,援兵立至及北京反正”等假新闻,半日间发6次号外。清宣统三年、辛亥冬,《大汉报》发表武昌首义三烈士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就义头颅照片,胡石庵题诗配发,诗云:“孝儒舌断血成碧,子胥头悬眼尚睁;革命未成遗恨在,江流呜咽作悲鸣。”此乃楚报最早刊载的一组新闻照片,其开创了“诗配画”的报道方式。
《中华民国公报》:新建革命政权之官报
武昌起义后不久,牟鸿勋对张祝南说:“我已给都督商量办一个报,我们组织报馆去。随后找着大朝街官纸印刷局地址,办起报来。开始筹备的人,都是两湖师范学堂同学。牟鸿勋任总经理,任岱青副之;张荫廷任正主笔,张祝南副之。”
1911年10月16日,《中华民国公报》创刊,这是武昌起义后新建革命政权的第一家政府官报。湖北军政府主办,馆设武昌大朝街68号原官纸印书局内。开办经费600两和每月津贴5000元由军政府拨付,每日发行4000份,全部免费赠阅。
《中华民国公报》宣称“本报之宗旨即以军政府之宗旨为宗旨,大要以颠覆现今之恶劣政府,改建共和民国为主义”。非常明确地把自己作为军政府的喉舌,把推翻清政府、建立民国作为总的宣传目标。当时的一些报纸商业性广告占很大一部分版面,而《中华民国公报》则没有这类广告,它以一半的版面发布中华民国政府公告、大总统孙文布告、鄂军都督黎元洪布告等。整个报道内容都与推翻清廷建立民国相关联,那些奇闻轶事、无聊的社会新闻一律不登。报纸版面,热气腾腾,新闻栏内,全是革命派的胜利消息,能发挥鼓舞士气的作用。公报曾(10月30日)假借孙中山大总统名义,发表《布告大汉同胞》书(查光佛撰),檄讨清政府罪恶,号召直捣黄龙府,建立民主共和国。
可圈可点之处及于当下报业的几点启示
1911是一个“不平凡的年度”,武汉报业其时的表现呈奋发进取之姿与高瞻远瞩之怀。“敢言”乃急先锋《大江报》之最大亮点,报纸敢于指斥权贵、指斥当道、指斥朝廷弊政等。如名篇《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大乱”系“革命”的代名词。后成为国学大师的黄侃暗示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清朝政府的统治是致中国于死境的“膏肓之疾”;指明立宪党人的政治改良是走不通的死路;最后提出了以革命手段来拯救中国的主张,向爱国的人们发出了革命的号召。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董必武曾云:能言人所欲言而不敢言者,故《大江报》风行一时。
上述三份报纸均非常重视时评,包括官报《中华民国公报》在内。如例一,1911年12月20日,《中华民国公报》在《袁贼之反复无常》一文中,揭露南北和谈之虚伪;例二,29日,该报不顾馆内拥袁之约束,撰发论说《中华民国大总统当推孙逸仙论》,公开支持孙中山。时评者,报纸上一种时事评论文体。起初专指时事短评,戊戌政变后创办的《清议报》和《新民丛报》上的“国闻短评”,是最早刊载这一文体的专栏。1904年创刊的《时报》加以发展,在各新闻版均设置此栏,文字简练,与新闻相配合,在新闻界受到普遍重视。各报纷起仿效,在辛亥革命前后,风靡一时。《大江报》的《大乱者》一文,成时评中的经典篇章。现今报业,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一招”,便是重时评,以发挥舆论引导作用,集成影响力!
一百年前的汉产《大汉报》,已善于应用“号外”这一提高报媒时效性的“秘密武器”。号外指报纸在固定出版期编号发行以外临时出版的单张,通常用于急需刊布的特别重大的最新消息。我国报纸最先发行“号外”的是上海出版的《字林西报》和《晋源报》,时间是1883年,内容是有关中法双方在越南交战的消息。权威数据显示,去年全国出版报纸1939种,其中大多数报纸拥有自己的网站;13多亿国人中网民逾5亿。笔者有个设想:就是报纸网站在每天的早8点至晚10时,每小时制作并于显著位置发布一张报纸模样的网络版号外,以融合报网互动优势。
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中强调,要“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笔者认为,《大汉报》的“诗配画”,就是一种荆楚报人的“创新形式”,其升级版有待新世纪里传媒人的不断求索创造。
毋庸讳言,在国际新闻界,报纸这一17世纪初诞生于德国的视觉媒介是缓慢走衰的。几年以前,有学者预言,政经大报、社区小报和免费报纸仍有上升空间。如前所述,《中华民国公报》就是全部免费赠阅的。笔者联想到我们的党报,为了阅读率(特定报纸的读者/市场中的读报总人数)的大幅提升,能否开打“免费报”这张牌?
(作者单位: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新闻系)
作者通讯地址: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光谷二路29号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新闻系 邓涛
邮政编码:430205
移动电话:13018071789
E-mail:wddtqq@vip.soh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