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长城”非好汉 [投稿]
辛亥革命网 2011-08-29 00:00 来源:原创作品 作者:吴毅峰 查看:
不到“长城”非好汉
作者:吴毅峰(2011年8月29日)
中国有万里长城,震惊世界。长城之所以让世界震惊,不是因为它含有高科技成分,而是因为人们在“平沙莽莽黄入天”(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的穷乡僻壤完全凭借人力把硕大无比的石头扛上山。有人说,孟姜女哭倒了长城;笔者却说,孟姜女的哭声造就了长城。
长城绵延不绝,据说有万里之长。由于它的气势非凡,所以引起世人的崇敬,尽管它饱含着如今人们已经看不见的血和泪。不知道从何时开始,人们开始登临长城,发出豪言壮语-不到“长城”非好汉。记得十几年前,笔者首次到长城当了“好汉”,真真切切是爬着上去的。
长城的石阶太宽太大,即便我身强力壮,也无法一口气登上某一个烽火台。在天寒地冻的那个早晨,我想起了岑参的《走马川行风送出师西征》的诗句,“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这就是十几年前长城给我留下的深刻记忆,连同石墙上那些“到此一游”的刀痕。
十几年之后,另外一座“长城”巍然屹立在上海-它就是上海世博会的中国国家馆。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上海人用自己的聪明和智慧,给全世界带来了一个惊喜和震撼。上海世博会用无以伦比的多元给动荡不安的世界奉献了一个全新而平和的世博世界。在这个世博世界的中心,人们看到了一座造型独特的“中国国家馆”。“中国国家馆”的造型灵感来自汉字;中国馆就是繁体汉字“华”的形状,配以中国红的色调,十分的雄壮,庄严而大气。
上海世博会让中国人为之振奋,所以参观者排山倒海般地云集。由于参观的人数太多,加上经常要关照像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这一类的特殊贵宾,所以很多人抱憾没能拿到参观的预约券。在这些遗憾的人当中,笔者就是其中一个,感觉没能参观中国国家馆,就如同没有上过长城一样,不是好汉。这个遗憾一直陪伴着笔者,每次入园对着中国国家馆都只能仰望而已。
还好,上海世博会结束后至今两次续展中国国家馆,终于让笔者有机会登上了这座文化“长城”。在秋高气爽的时节,笔者冒着瓢泼大雨,打着从上海小贩那里高价买来的劣质雨伞,排队进入了“中国馆”。当我在“中国馆”的石阶上仰望时,醒悟了“身在屋檐下”的内涵。
世博的热情看来还没有褪去,所以游客依然众多。在众多的游客中参观,笔者如同一只羊一样被赶着往前走,不时听到“不要停留”,“赶紧往前”,“不要把手放在钱包上”这样的高音喇叭提示声,因此可以肯定的是,我身边的人一定在防范着我,因为我一直都在防范着他们。
不知道现在展示的内容和当初是不是一样的,反正在匆匆的行进中,我只记得两个画面,即全景投影《春天的故事》和动画版的《清明上河图》。《春天的故事》用高科技的音响设备和通俗易懂的叙事手法讲述了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惊人成就,让人感慨万千;动画版的《清明上河图》则是让图画活灵活现地回到了北宋时期的开封。不过,看到开封笔者就会想到刘少奇。
从秦始皇建造长城来抵御外敌入侵到上海世博园建造“中国国家馆”来吸引各国游客参观,这是一个质的飞跃。中国有古老的文化,也有古老的传统-有些辉煌,有些则必须进行新陈代谢。一个民族如果要在世界上更加优雅而有尊严地成长,就必须善于学习,善于取长补短。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里的城市包含着法制,信仰和礼仪的理念。这些理念统称“公德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