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世博家庭不受青睐? [投稿]

辛亥革命网 2011-04-12 00:00 来源:原创文章 作者:吴毅峰(2010年7月10日)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为何世博家庭不受青睐?作者:吴毅峰(2010年7月10日)&nb ,为何世博家庭不受青睐? [投稿],

为何世博家庭不受青睐?

作者:吴毅峰(2010年7月10日)

 

        中国在2008年不计成本地,但是却是很成功地,举办了“北京奥运会”;今年5月,上海世博会如期举行,参观人数在政府的预计和控制之下,应可达到7000万。这是一个庞大数字。

        两个多月过去了,人潮不断。根据中国官方的统计,5月份和6月份的参观人数达2100万人(《解放日报》2010年7月1日)。但是,根据中国中央电视台的报道,这2100万参观者中,大多数是中国人,只有小部分是外国人。更加令人不解的是,上海的187家经过政府授权和培训的“世博家庭”竟然少人问津。根据英文版的《中国日报》于2010年7月7日报道,Linfen社区的46家“世博家庭”至今没有接待任何入住者;只是徐汇区偶尔有游客经过上海市旅游局的安排入住,但是也只有区区10来人而已。根据原先的设想,这种“世博家庭”的价格是很合理的,每人3天2夜的住宿费才人民币640元,而且还包括2早餐,2晚餐,免费参观宋庆龄故居,上海工艺博物馆,还有导游带领骑单车的活动。听上去不错的。

        可是,入住率就是不如意。《中国日报》说,Expo home-stay scheme fails to attract tourists (世博家庭接不到客人)。这是为什么呢?记得,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时候,北京也有“奥运家庭”的计划,中国的中央电视台按照传统的中式文化模式进行了诸多报道,包括那些家庭如何精心准备接待客人的方案,如剪纸,唱京剧,猜谜语,等等,反正给入住者的节目很多,一定是物超所值的。可是,当时笔者就感到有些纳闷,因为中外的文化不同,家庭理念也各异;如果主人把入住者太当成尊贵的“自家人”,十二分的热情,其实效果可能会吓倒人。在西方人的理念中,独立和自在就是舒服的感觉;“亲”必须适度,否则会容易变成“侵”。

        这个理念相信许多人都懂。这一次上海世博会之前,所有的“世博家庭”也都接受了政府的培训计划,这是组织者的精心安排,值得表扬。不过,在世博开幕之前,中国中央电视台依然对于“世博家庭”进行了热情的中式报道,同样是主人准备给客人做了精心准备,包括唱越剧,包馄饨,等等节目。后来,我到了世博会之后才发现,这一套中式的热情一定需要调整。各位想想看啊,一个人如果在世博园“搏斗”了一天之后,回到“世博家庭”还得听越剧,还得和主人包馄饨,那不打瞌睡才怪呢。我不知道当时镜头前那位韩国游客是否真的那么的开心,或者只是礼貌性地进行夸奖而已。说实话,如果是我,真的不敢去住,因为累。

        笔者有两次的欧洲经历刻骨铭心,因为人与人之间的真诚胜过一切的形式。2001年,笔者到冰岛,入住一个当地人的家里。那位叫做玛格丽特的女主人十分的平和与善解人意。她在提供食品给我的时候,清楚说明哪一些是必须付费的,哪一些是她送给我品尝的。笔者喜欢吃欧洲酸奶的习惯就是从这次行程开始的。说实话,亲兄弟,明算账,这是最简单的相处之道。2003年,笔者到瑞士,顺道去了一趟列支敦士登公国。那一天的夜晚大雪纷飞。按理讲,笔者第一次到一个陌生的国度,应该入住酒店比较方便。可是,为了让行程更加的有趣,笔者入住了一个居民家里。记得女主人50来岁,十分的善良。她知道我的来历之后,连护照都没有看就让我入住,还给我提供了牛肉汤和一杯红酒。在火炉前,她的邻居们聚在一起聊天,没有把我当外人,也没有当自己人,一切顺其自然。在这里的几天时间里,主人从来不来打扰我,而是适时地提供各种生活必需品,包括干洗得十分干净的衣服,浴衣和浴巾。

        十来年了,我一直忘不了这两位善良而又平淡的女主人。他们的和气如冰岛的温泉温暖,如阿尔卑斯山的白雪一样简洁。热情,有时其实是一种“淡如水”的感觉,而不是“麻辣烫”。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