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世博园里回忆童年 [投稿]
辛亥革命网 2011-04-12 00:00 来源:原创文章 作者:吴毅峰(2010年7月27日)  查看:
在上海世博园里回忆童年
作者:吴毅峰(2010年7月27日)
上海世博园不但是一个领略文化的地方,还是一个引人回忆的乐园。这是我当初没有想到的。
每个人都有童年;但是,每个人的童年都不一样。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每天都有太多的事情要去面对和思考,所以就没有时间来回忆童年了。人,如果没有回忆的时间,就会有遗憾。然而,上海世博园意外地给了笔者回忆童年的机会;而这种机会是那样的珍贵,令人喜出望外。
笔者小时候生活在一个富庶的沿海城镇。在文革的年代,没有人愿意学习,更没有人愿意学英文;可是,一本文革前编撰的初中英文教科书却让我和阿尔巴尼亚以及印尼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是一本被人丢弃的旧课本,被童年的笔者无意之中捡到,如获至宝。记得,那本初中英文教科书的第一课就是“欧洲明灯阿尔巴尼亚”。文革的时候,学生们学英文都是用中文标注音的,比如“English”就用“鹦哥你死”这样的土音来做记号。也正是书本里这样的土音标注让笔者对英文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老是记下土音去显摆自己。后来笔者还在县里“新华书店”一个满是灰尘的角落里发现并且花5角钱买了一本没人买的《英汉常用小辞典》。
笔者升读初中时,有两位英文老师,其中一位是印尼的女归侨。这两位老师对我都很好,因为当时学校里想学英文的人太少了,而且许多学生还把欺负作弄老师当成上学的唯一乐趣。上了高中之后,我的英文老师也是对我有很多的帮助;她们其中的一位已经去世,据说曾经是国民党时代的某政要的高级英文翻译;另一位老师也是印尼归侨。笔者上了大学之后在无意中发现,我的一位大学教授竟然就是我小时候买的那本《英汉常用小辞典》的编撰者;他的太太也是教授,是我高中英文老师的大学同学。这个世界太小了;这个世界太奇妙了。
人生就是这样,由无数的奇妙组合而成的。我们今天所做的任何一件事情,也许是很微不足道的小事,其实都可能在无意中为自己为他人的今后发展埋下了伏笔。我的亲人中许多是印尼归侨。我读高中的时候,我的印尼姑姑把自己家一个日本原装的“乐声”(National)收音机送给了我,让我整个青少年都是在VOA和BBC的美妙广播声中度过的。和其他人一样,生活中的痛苦时不时地发生;但是,有意义的事情却让笔者的心灵得到无以伦比的滋润。
正是因为如此,笔者在上海世博园里,会毫不迟疑地会去参观一些场馆,包括阿尔巴尼亚馆和印尼馆,因为笔者小时候在贫瘠的年代里知道了阿尔巴尼亚,也知道了印尼;还因为笔者曾经在那个年代里受到很多人的帮助,让我有机会成长;所以,笔者至今总是乐意去帮助别人,即使是帮了人没有受到回报也在所不惜。这是一个人的性格,也是一个时代的烙印。
到了印尼馆,笔者就会想起至今安息在印尼的爷爷。祝福爷爷的在天之灵永远幸福和快乐。
感谢上海世博会,给了我回忆童年的美好时光。
上海世博,让回忆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