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音神韵 天籁之音 [投稿]
辛亥革命网 2011-03-25 00:00 来源:原创文章 作者:吴毅峰(2011年2月9日) 春节回狮城 查看:
南乐神韵 天籁之音
作者:吴毅峰(2011年2月9日)
春节回狮城过年,与家人团聚,最为高兴的事情莫过于从《联合早报》上得悉,受新加坡“春城洋溢华夏情”邀请,厦门闽南神韵艺术团将于本月15日前来狮城献艺,演出反映闽台民俗风情的《闽南乡韵》。新春之际,狮城观众有幸欣赏到南乐神韵聆听天籁之音,可喜可贺!
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此话一点不假。笔者从小生活在闽南的海边,跟着二舅出海捕鱼吃蒙花(就是“毛蟹”),每逢年节在村口看戏听南音,至今依然历历在目。因此,每次我听到“南音”这两字就会想到从小爱吃的蒙花和把我从小带大的二舅。在我心中,南音里有亲情。
在我孩童的年代,中国的政治处于狂热的状态,物质也不丰富。那个时候,外公那个渔村也不能幸免,比如我的大舅就因为正直而被人半夜绑上石头扔到河里差点淹死。我的二舅同样为人本份正直,只会出海去讨点海货,然后到城镇里去卖,平静地过着生活。可是,在平淡的环境中,二舅无怨无悔地把我带大,给我吃海蜇皮,清蒸毛蟹,紫菜,海带,海蛎等。现在的人可能觉得这些都是很平常的;可是,在物质缺乏的年代,这些都是十分珍贵的美食啊!
我的二舅没有什么文化,眼睛还有眼疾;但是,却非常有音乐的天赋。我一直在想,如果我外公外婆当年有钱供他上大学,他现在肯定是一名大学音乐教授或者音乐家。在中国的“文革”期间,所有文化活动都是要让路给“革命样板戏”,南音也不例外。可是,每逢一些传统的节日,村里的一些人总能偷偷地拿着琵琶和二胡等各种南音的乐器聚在一起,在身边摆着一本又一本革命红宝书,然后沉浸在千年的鼓乐声中自娱自乐。南音,就是我孩童的记忆。
南音,是中国现存最古老乐种之一,也称“南乐”,“弦管”,“南管”等,是经过中国国务院批准于2006年5月20日第一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音乐瑰宝,素有“音乐活化石”之美誉。南音之所以在闽南地区得到广泛的流传就在于它的优美旋律当中带着中原文化的气息滋润着闽南地区的各种文化和艺术形式,如高甲戏和梨园戏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南音可以称得上是闽南人的精神美酒,经过数千年的酿造和窖藏,正在散发着芳香。
一般来说,一位南音的艺人只会懂一种乐器。我的二舅却什么乐器拿起来都能上手。1980年,我上大学的同一天,二舅踏上了移民澳门的行程。在外谋生,人肯定是很辛苦的;可是,我的二舅没有忘记他所热爱的南音,技艺不断地提升。后来,他在澳门加入了南音乐团,每年都会受到厦门,泉州等地政府和团体的邀请到中国大陆去演奏和献艺。看着二舅那种为了音乐而投入的精神,任何人都一定会敬重他,也会敬重他所热爱的南音艺术。音乐艺术本来是为人类的生活增添活力的;可是,在我二舅的生活中,他却用自己的爱去丰富音乐的魅力。
早期在厦门期间,笔者也经常参加一些外企联谊会,有时是一些专门为当地政府老干部举行的茶话会,有机会欣赏到一些南音的段子。在厦门鼓浪屿对面的海滨码头,也常有一些简易的戏台在演绎南音神韵。南音,可以说是闽南的音乐奇葩,也是中华音乐的奇葩。台湾有一首有名的歌曲叫《外婆的澎湖湾》;而在我的心中,南音就是外婆和二舅给我的童年岁月。
正月初一的时候,我给澳门的二舅打电话拜年,告诉他我很快会去澳门领奖,因为我的一篇文章在《振兴中华——纪念百年辛亥征文活动》中得奖。二舅很高兴地告诉我,他也应邀马上要到厦门去“玩弦管”。在闽南语中,表演南音很神圣,如同欣赏把玩古董,所以称为“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