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时期的文学与戏剧
辛亥革命网 2011-03-25 00:00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浙江日报 查看:
革命的文学
1911年辛亥革命前夜,曾经出现过多种带文艺性的宣传革命的文选。里面所收文章,从报章体论评、古体散文,一直到小说、戏曲、笔记,形式多样,内容充满了革命的感情。在国内虽不能公开发行,却不径而走,影响很大。
流行最广的有《黄帝魂》(1903)。全书收《黄帝纪元说》、《亡国二百四十年纪念会叙》、《革命之原因》等29篇,1911年本增至44篇。有哀悼被慈禧杀害的名记者沈荩的《祭沈荩文》,有主张戏曲改革的《观戏记》,及杂剧《少年登场》和《叹老》。
罕见的有《大义录》(1906)。内容收《大义略叙》等22篇讲民族主义的文章。如章太炎《哀焚书》篇,就揭穿乾隆帝“患臣僚之携贰,则褒遗忠以炫之;惧汉旅之怀旧,则毁故籍以窒之;二者相违,而皆以愚民”的政策。强调“中国魂”者,应该就是推翻清朝统治的“民族主义”。书里《中国民族论》、《民族精神论》、《论中国宜改创民主政治》等篇,都是发挥这一精神的。
富有革命感情而又图文并茂的有《天讨》(1907)。(《民报》临时增刊)。里面收了十多篇檄文之类的宣传鼓动文章。主张“扫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辑编的烈士遗著合集有《铁券》(1906)。内容收陈天华鼓词《猛回头》、邹容《革命军》等。编者介绍这些文章的内容和影响云:“发哀号悲痛之声,唤起汉遗,一时长江南北,大河左右,闻风跃起”。
觉醒的戏剧
辛亥革命的狂飙,同样给当时的戏剧运动带来了新的生命。民族革命和爱国主义精神,交织成新的特征。由于帝国主义侵略而开始觉醒的戏剧界,找到了革命的道路,向前迈进。
戏剧运动的旗帜是鲜明的:“改革恶俗,开通民智,提倡民族主义,唤起国家思想”。
其中有很多创作的传奇、版本,都采用宋元之际、明清之际英雄人物的史事为题材。如写文天祥的《爱国魂》、《指南梦》,写史可法的《陆沉痛》,写郑成功的《海国英雄记》,写瞿式耜的《风洞山》,写梁红玉的《黄天荡》,等等。这些,都是从民族革命的立场出发,激发当时人民爱国精神和“反清”情绪的。
秋瑾、徐锡麟被清廷杀害以后,激起了广大人民的愤怒,当时也创作了不少戏曲本子。有《轩亭冤》、《六月霜》、《秋海棠》、《轩亭血》、《轩亭秋》、《碧血碑》、《苍蝇击》、《皖江血》、《开国奇冤》。也还有演当时湖南武装起义故事的《向道隆》,演法国革命烧炭党故事的《断头台》,等等。
这时,在中国也诞生了新的戏剧形式:话剧。春柳社、春阳社先后创立,演出了《黑奴吁天录》、《热血》、《爱国血》一类宣传革命、宣传反对帝国主义的戏剧。这就更进一步地扩大了戏剧运动的阵线,团结了戏剧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