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上官云珠的青岛之行
辛亥革命网 2013-01-16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1962年夏末秋初时节,舒适、高博、康态刚拍完《红日》,王丹凤刚放下《女理发师》的发剪,上官云珠、沙莉、阳华还未接到新任务,趁这个空隙,上海电影演员剧团为了加强业务锻炼,提高表演水平,赶紧排练了“五四”以来的名剧《雷雨》和《上海屋檐下》,乘船前往青岛和济南演出。一路风平浪静,大家情绪很高,在船上和海员及旅客联欢演出。张瑞芳、王丹凤、上官云珠等的唱歌,赵丹、冯笑一伙体育活动分子和旅客的乒乓赛,给全体海员和旅客带来很大的喜悦。生活在这样沸腾的时代,永远不会感到孤单和寂寞,即使在短暂的旅途中,陌生的旅客都犹如手足。
(图为出演《雷雨》中的四凤)
他们本来打算在青岛演出十七天,结果演了四十天,场场座无虚席。看看每天买票的“长蛇阵”,是党领导的电影艺术日益繁荣,给予人们意外的热情。这是鼓舞,更是鞭策。观众还把一点一滴意见,都写成信件寄来,有一位观众说:“看了这两出‘五四’以来的名剧,长者温故而知新,幼者会更加热爱新社会。”
在青岛演出期间曾到青岛的一些单位拜访过。1962年8月20日,团长张瑞芳率领著名演员王丹凤、上官云珠等,来到信号山路25号,受到青岛市文联副主席李时、张济的热情接待,30年代曾同赵丹等同台演出过《马路天使》的李时,分外感到亲切友好。
(图是上影演出团在观众连欢会上的演唱节目,上官为左起第一人。)
上官云珠(1920~1968)原名韦君荦,生于江苏江阴。幼年家境贫困。民国27年(1938年)赴沪谋生,曾在照相馆任职员。由于职业关系,她接触了许多电影界和戏剧界的著名演员,耳濡目染,逐渐对演戏产生兴趣。民国29年,考入上海华光戏剧学校,第一次登台演出的是洪深的独幕剧《米》。民国30年起先后在年华、艺华等影片公司任演员,参加拍摄的处女作是《玫瑰飘零》,因主演《国色天香》而崭露头角,后又陆续参加《泪洒相思地》、《鸳鸯泪》、《花月良宵》等影片的摄制。抗日战争胜利后,上官云珠入昆仑影业公司,先后参加《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乌鸦与麻雀》等影片的拍摄。由于在《乌鸦与麻雀》一片中表演出色,建国后曾荣获文化部颁发的一等金质奖章。
1951年,上官云珠入上海电影制片厂,先后参加《枯木逢春》、《早春二月》、《舞台姐妹》等多部影片的摄制。在60年代拍摄的《早春二月》中饰年轻寡妇文嫂,在《舞台姐妹》中饰年华已逝的演员商水花,她的演技受到观众的高度赞赏。还参加过《牛虻》、《玛利娜的命运》等外国影片的配音工作。
上官云珠曾任上海市政协一至四届委员、二至四届常委,中国影协上海分会常务理事。是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终年48岁。“文化大革命”后获得平反。
作者简介:王桂云,男,1932年4月生,原籍文登市,现居青岛市,原任青岛市博物馆副馆长,1992年离休,高级经济师,青岛市十大藏书家,山东省十大书香人家,社区公益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