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史研究专家孙思白

辛亥革命网 2013-01-10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孙思白在青岛临时大学谋得教师职务。1946年复转入战后复校的山东大学任中国历史讲师。,民国史研究专家孙思白,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孙思白在青岛临时大学谋得教师职务。1946年复转入战后复校的山东大学任中国历史讲师。孙思白与胶东解放区及青岛市委取得联系,领受任务,直到青岛解放。解放后山东大学进入接管与新生阶段。原来的地下组织已完成任务而奉命结束。孙思白当即以公开身份在驻校军代表为首的接管小组领导下参与校内有关工作,先后被推为青岛教育界各学校代表,参加青岛各界联合庆祝解放的筹备会工作,继而参加青岛市教育工会的筹备会,后任市教育工会委员。在校内任校务委员会秘书,政治大课委员会秘书,校工会副主席兼宣传部长,随后任校长办公室副主任。1950年任历史系副教授,1956年后任山东大学历史系副主任。先后为全校新生讲授政治大课:社会发展史、新民主主义论;为本系学生讲授中国现代史、现代思想史专题;为外系学生讲授中国近代史等课程。1964年至1966年,任济南市人民代表。1956年奉高教部调派到京与李新等共同主编中国现代史教材,倾四年之力,撰成《新民主主义时期革命通史》四卷本。其间,与李新、彭明、蔡尚思、陈旭麓等四位主编相处融洽,被学界称为“八角亭学派”。而《新民主主义时期革命通史》获国家高教部颁发的优秀教材一等奖证书。其后,“文革”发生,“八角亭学派”被诬为“三反学派”,一切工作中断。二次“解放”后的1971年春又奉命临时调到北京历史博物馆参与中国近代现代革命史展出的总体设计工作,事毕回山大。

  孙思白(1913-2002)著名历史学家,民国史研究专家。山东历城人。原名孙兴诗,化名孙放,笔名劳荪、叶是一等。1913年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县明秀区(现属历城区)东顿邱庄。幼年就学,受业于当地名儒王逝先生门下六年,略具国学基础。中学阶段先后入济南正谊中学、北平弘达学院、北平大学附属高中学习。

  1934年夏,孙思白考入北京大学史学系就读书。翌年“一二·九”运动发生,参加民族解放先锋队;抗战开始后平津沦陷后,回山东参加抗战。被派回鲁西北聊城地区工作,任范筑先将军秘书。先后在第六专区、第十军团工作。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年孙思白南下,辗转到昆明西南联大复学。在西南联大加入校内进步社团“群社”与秘密组织“社研”,翌年毕业后,在呈贡、沪西等地任教。投入了大后方的民主运动。1942年秋到重庆,与社友协商同赴重庆红岩八路军办事处领取指示。接受八路军驻渝办事处指导,从事地下工作。任职于学校及出版社。他先后以教育、研究、出版为社会职业并成为长期地下工作者。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孙思白在青岛临时大学谋得教师职务。1946年后,任山东大学中国通史讲师,并继续从事革命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山东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系副主任、校长办公室副主任、校工会副主席兼宣传部长、《文史哲》编委。1963年当选济南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3年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近代史所任研究员、民国史研究室主任。与主编李新共同主持一部民国史及三套资料的工作。这是一项开拓性的工作,由艰难起步而逐渐展开,影响及海外,曾引起台湾史学界的评议。此期间,中国现代史学会在全国范围内成立,被推为中国现代史学会副会长、名誉会长、顾问及数所大学兼职教授。同时,任山东大学、南京大学、苏州大学、江苏学院兼职教授。并被聘兼任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史编委与民国史副主编、大百科出版社中国妇运史编委、中国民国史丛书顾问、中国革命史丛书编委、聊城地委党史资料委员会顾问等兼职。曾与李新等合作主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民国人物传》,编著《红楼风雨》(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11月出版)等著作;另有论文数十篇,刊于海内外著名杂志,现已收入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孙思白史论集》一书中。1991年孙思白先生改办离休手续,时年七十八岁。当时除在本单位退居二线以备咨询外,尚兼任山东大学、苏州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及中国现代史学会顾问。后又应南京大学民国史研究中心之聘任客座教授。2002年8月22日孙思白逝世。

  孙思白一生笔耕不辍,在学生时代与战争年代即写过很多回忆性文章及其他杂文,在后来的工作中更是硕果满枝。综其一生,孙思白的著作可粗略作以下划分:

  在“中华民国史”的研究与编写工作中,首先承担《民国人物传》的审改、完稿的工作,参与《中华民国史》第一编部分的撰写,并主编《中华民国史》第二编第三卷的工作,但到1989年春,忽然背部痛楚,长期不愈,以致被迫中辍。计前此主要著作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民国人物传》、《红楼风雨》、《一二.九运动回忆录》、《清算胡适政治思想》。

  发表现代史方面的论文约有六十余篇,大致分为六组:

  新中国建立之初,为宣扬时代精神而写的,主要有《民族抗战与新中国的诞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与斗争精神》、《为毛泽东选集出版而欢呼》、《学习总路线,推进学术研究》等。

  现代史的研究自来比较薄弱,解放初始有所重视,但仍未广泛开展,为力图对此情况有所改变而写的,主要有《为什么中国现代史研究至今这般寥落?》、《略论中国现代史开展研究工作中的几个问题》、《中国现代史讨论会概述》、《谈研究中国现代史的问题枣答青年同志提问》;一组研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文章。主要有《试论五四文化革命的分期及其前后期的转化》、《研究五四运动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五四以来反封建文化运动之史的考察》、《纪念五四七十周年断想》等。

  一组评价人物思想与业绩的文章。主要有《宋庆龄女士的思想毅力与伟大成就——谈“为新中国奋斗”》、《山东的蔡元培——教育家鞠思敏先生》、《范筑先将军传跋语》、《怀念华岗校长》、《陈独秀前期思想解剖》等。

  一组史论性的文章。《谈历史科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与区别》、《“九.一八”与“一二.九”学生运动的比较研究》、《卢沟桥事变史二题》等。

  一组推动开展民国史研究工作的文章。撰写民国史的工作,作为一项重点项目,早已铺开,但初期阶段,这项工作究竟如何开展,大家在思想认识上不尽一致。特别是数年之后,民国史的编写计划传到台湾,引起了许多学人的种种猜测和责难。由于上述情况,孙先生写了几篇报导与申辩性文章。 如《中华民国史学会第一次学术讨论会报告》、《论军阀史学术讨论会报告》、《怎样认识韩复榘这个人?》、《谈民国史编写问题——寄语同行诸君》等。

  从孙思白的这一系列论著中我们似乎可以触摸到中国二十世纪大变动的脉搏。除此之外,孙思白于诗歌亦有爱好,他的许多诗歌也反映了时代的新声和自己追求进步的心迹。这些诗歌均收入《孙思白史论集》中。

  作者简介:王桂云,男,1932年4月生,原籍文登市,现居青岛市,原任青岛市博物馆副馆长,1992年离休,高级经济师,青岛市十大藏书家,山东省十大书香人家,社区公益之星。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