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伯萧在青岛

辛亥革命网 2012-12-20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吴伯萧一生鞠躬尽瘁,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更可贵的是他利用业余时间勤奋笔耕,以其精美的散文作品丰富了我国的文学宝
 

  当年吴伯萧到青岛以后,曾在青岛栖霞路上租了一处房子,房子在八关山颠的福山路上还有一个院门。他在安身以后,环视房的周边,靠近八大关的别墅区,有山青翠峦,只见“屋是挂在山坡上的,门窗开处便都是山”,便想为这屋起个名儿。他思忖着:“不叫它别墅,因为不是旁宅支院,颐养避暑的地方;唤叫什么楼也不妥,因为一顶一底,顶上就正对着天空。无以名之,就姑且直呼为山屋吧,那是很有点老实相的。”于是,叫它“山屋”,吴伯萧早期的散文,有些在文末写着“写于山屋”。此屋现已经处觅得了。吴伯萧写过一篇散文《山屋》,其中 写道:“……常常感到一种莫名的寂寞,原来北方太偏僻,离街市太远啊!……但是,它像东风吹过经冬的衰草似的,展现就青到了天边。恍恍惚惚的,屋前屋后有一片啾唧的闹声,像是姑娘们吵嘴,又像一群活泼泼的孩子在嘈杂乱喝;兀的不知怎么一来,哪里‘支幽’一响,你就醒了。立刻你听到了满山满谷的鸟叫。缥缥缈缈哪里的钟声,也嗡嗡地传了过来。你睁开了眼,窗帘后一缕明亮,给了你一个透底的清醒……倘若你来,于山屋,你也会喜欢的吧?傍山人家,是颇有情趣的。”在他的山屋里,他写了《岛上的季节》、《阴岛的渔盐》、《海上鸥》等作品。1936年夏,吴伯萧迁居到了观象山麓的观象一路,从济宁路去要近许多。这里有一条小巷,但不是路,是石阶,他认真数过一共有“六十二层阶梯”。对这新的住宅,他又写了《记岛上居室》:“在繁嚣的都市里找几间房子安一个家,比在拥挤的人海里谋一份稳当的职业,都是很难的。今年夏天,在青岛流过整整三天汗,碰过大大小小若着干软钉子才找到的。大房一间,月租十一金,除了凉水,其余家具电灯一概不管。……两层的楼房,坐落在一个小山的顶上。晾台伫立,是可以俯瞰全市、远眺海山的。白昼,早晨看日出,看五彩朝霞,看雾濛濛的远山,山岛间水光接天,波摇金影。辰巳时候可以看海湾里舣集的渔船,千万只船挂起千万张白帆,景象是极辽阔雄伟的。傍晚,看落日,看暮霭,看家家船上的缕缕炊烟,思绪也跟着当前烟景而深邃幽远了。电灯亮处,天却黑了,百尺楼头,脚下夜景,岂止灯光万家!……”他在青岛写了一篇《海》,其中写道:“…海风最硬,海雾最浓,海天最远。海的情调是最令人憧憬迷恋。海波是旖旎多姿的。海潮是势头汹涌的。海的呼声是悲壮哀婉、訇然悠久的。啊!海!谁能一口气说完它的瑰伟与奇丽呢?且问问那停泊浅滩对了皎皎星月吸旱烟的渔翁罢。且问问那初春骄阳下跑着跳着捡蚌壳的弄渐儿罢!” 吴伯萧乘着“海深号”军舰去了崂山太清官,爬了山,他觉得“人虽多,哴哴而已,去年的游兴没处找。留一宵,拾墨晶一小块……抛锚停船时,天已然黑了,抬头都是星。顺口溜出两句话来:崂山归来兮,满船的风;俺要回去也,满街的灯。”

吴伯萧1934年摄于青岛的照片是永恒的纪念。在今天青岛百花苑内的雕塑即是据此而作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他早年从事业余文学创作,撰写了大量有影响的散文。1906年3月13日生于山东省莱芜市吴花园村,1982年8月10日病逝于北京。吴伯萧从小因受家庭熏陶,又加之天资聪慧,十四岁便考人曲阜师范。1924年,吴伯萧毕业于曲阜师范学校,曾到孔府担任孔子七十三代孙“未代 圣公”孔德成的英文教师,历时一年,成为孔德成的启蒙教师。1925年,因不满封建婚姻,婚后三天即离家出走,暑期考入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当年他在北平师范大学毕业后,于1931年的冬天来到青岛,他曾写道:“那年初冬凉夜,乘胶济火车婉蜒东来,于万家灯火中孤单单到青岛,浴着清清凉凉风,打着寒噤,沿了老长老长的石栏杆步履行,望着远远时明时灭的红灯,听左边澎湃的大水声音,默默中模糊影响。旅店里一宵异乡梦,乱纷纷直到黎明;晨起寂寞与离愁,正自搅得心酸、无意绪,忽然与窗启处展开了一眼望不断的水光接天,胸际顿觉豁然了,我第一次看见了海。” 他初到陌生的青岛,便与“大海结缘”,虽然“地疏人生”、“寂寞胜过辛苦”,他却每天早晨去海边看日出;跑到远离市镇的海滩,躺在沙滩上晒太阳、听潮音。吴伯萧在青岛找到一份工作,还找到了一份兼职:他在国立青岛大学(后为山东大学)当一名校长办公室的职员,薪金微簿,又在朋友介绍下为《民国日报》编副刊。在大学里他认识结交了已成名的老作家杨振 声、闻一多、梁实秋等,他在《无花果》一文中写道,为了编副刊又“联系了一些崭露头角的诗人、作家,如李广田、臧克家、李辉英等。从这时起,他“梦想以写作为业,挤进他们的行列”。 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东北三省,吴伯萧在全市人民抗日救国的声浪中,曾在《民国日报》发表了《黑将军挥泪退克山》一文。这家报纸因将刺杀日本天皇的一位朝鲜人称为“义士”,激怒了在青岛的日本人,借故放火烧了国民党青岛市党部,捣毁了中山路上的民国日报社,从此再没出版,吴伯萧因此失去了这份兼职。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