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评梅与《画图中的青岛》

辛亥革命网 2012-11-29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1923年5月下旬到6月下旬,石评梅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系12人、博物系14人组成“女高师第二组国内旅行团”南下旅游,石评梅任旅行团交

  “一路风景之美俨然图画,前有碧青的大海,后背翠绿的山峰,两旁小树,剪的非常整齐,嫩绿可爱。洋式的楼上,都是绛黄色的房顶,覆满了紫的藤,红的花,绿的草。道路和清洁,较东交民巷之外国租地,尤为讲究。在青岛的街上走,和游园一样的舒适。” (石评梅《画图中的青岛》). 从时年仅21岁的石评梅,在青岛留下的这段文字里,足见她的才华出众。

  1923年5月下旬到6月下旬,石评梅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系12人、博物系14人组成“女高师第二组国内旅行团”南下旅游,石评梅任旅行团交际员。她们沿京汉铁路,经保定、武汉、南京、上海,从青岛、济南返回北京。返校后,石评梅写了一篇五万余字的长篇游记《模糊的余影——女高师第二组国内旅行团的游记》,连载于《晨报副刊》1923年9月4日到10月7日。于10月6日发表《模糊的余影》里的《画图中的青岛》, 石评梅记载了她在青岛和海大园内的所见所闻。在发表于10月7日《匆忙中的济南》一文中,石评梅详细记叙了她在济南游览大明湖时的行程及观感。

  石评梅一行从上海乘船北返,6月“17日早晨,梳洗后我出了舱门,一望水天相接,青碧的海水,激着白色的浪花,荡着鱼鳞般的波纹,这是何等的伟大美丽啊!俄而太阳出来,映着碧汉,幻出万道银光,直射入我的眼帘。” 18日早晨,“十二时已抵青岛,风景殊佳。”石评梅写道:“青波荡漾,云山茫茫,由窗中望去,有清溪,有小桥,有山有树,碧荫如幕,朱房碧水,隐约其中。” 下船时大雨滂沱,这天恰是农历五月初五日,正是端阳节。到青岛后,可见民间门悬蒲艾,住在东华旅社的楼上。

  石评梅在6月19日清晨,“我们坐着马车去参观。到海滨游览,”她认为青岛地既傍海,且可直接泊岸,故在商业上极为便利,一下轮船即可直接上火车,这一点又是天津上海都不如青岛。但当时青岛的海上运输业被外国人所把持,“上岸的又都是外国货,在我国的利益殊无可图”。在青岛期间,曾参观来位于今日海大园内的原日本中学,可说石评梅是最早记载海大园的作家。她还认为,当时青岛的教育以私立学校最为适宜,但因为“青岛为特别区域,对于济南不能脱离,不能混合,故经费甚困难,不易开办”。此外,青岛当时“有森林三十英里,海水多,河水少,森林可以为间接取水用。北方山枯,有森林可润泽空气,又可加美风景,但民多砍伐,只好每年多植。”虽只逗留了一天多的时间,但青岛景色之美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评梅写道:“6月20号的早晨八时,我们遂上了胶济车,到济南去”;“21号勉强起床,我上午未参观,下午去游大明湖。”是日,评梅又到历下亭、汇泉寺。“大明湖,我常听永叔说风景不错,所以我想未得和西湖一样,或者也有点特别风韵,勉强支持去品评它去。到湖边一望,芦苇绿浓,风过处,一片瑟瑟声。在芦苇的缝里,或可看到一点很浊的湖水。我当时就觉着失望!我们雇扁舟先到历下亭,两旁都是苇草,中间有三个船宽的一条绿水。到历下亭,亭中有石碑,乾隆题为:‘渔歌隔浦远,桥影卧波湾’;有轩联为‘抱榭石泉流添几分人影衣香风月都教山水占,凭栏鱼鸟过睹四面柳塘莲溆渔樵还让鹭鸥来’。写的风景未免太佳,但可惜吹的只吹,而大明湖固俨然自守其为朴素之村女,不作明媚之西子。‘万叠鱼鳞漾空碧,千丸佛髻拥遥青’,这两句是实写,大明湖佳处,就在望中有千佛山。‘云蓝水碧之间看杨柳楼台荷花世界,树绿山青而外认圣贤桑梓齐鲁封疆’,写大明湖偏借重孔子和封疆,是遮饰语。”“……到张公祠,供前清山东巡抚张曜:‘伟迹竟黄河两岸昆仑东至海,崇祠壮青岱连遥鹊华近凭湖’,写景写实,有一件为民的事,百姓绝不致忘德的……此外,尚有北极阁等,因天晚亦无好景,仅闻芦苇瑟瑟而已。惠和促令返棹,遂满载荷香而归。登岸一望,不见湖水只见芦苇摇曳。徐光世题历下亭‘最好是秋月圆时春晴雪后’,惜哉!我来既非秋月圆时,又非晴雪后,贸然评之,当然大明湖有几分不服气吧!”(石评梅《匆忙中的济南》语)。 

  评梅在《模糊的余影》这篇文章的尾声中说:“ 作后所以发表于此者,藉义答好友质询,及(向)学校中报告。”下写“评梅附识”十二年九月三号女高师”。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