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折而神奇一生的张报

辛亥革命网 2012-11-26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张报的一生,曲折而富有传奇色彩。历任美国共产党中央中国局书记、《先锋报》编辑、在苏联担任《救国时报》编辑、归国后任新华通讯社干
 

  张报早年在游青岛时,曾留有的诗《太平角》云:“花石楼前蝉自鸣,海滨观钓羡鱼情。沙鸥低掠勤游弋,为保太平永太平。”

  张报的一生,曲折而富有传奇色彩。曾考入北京清华学堂和美国田纳西州皮奥波迪师范大学。历任美国共产党中央中国局书记、《先锋报》编辑、在苏联担任《救国时报》编辑、归国后任新华通讯社干部、中央编译局干部、晚年任广西诗词学会名誉会长、野草诗社社长及中华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创立了新华社俄文广播,参与了《毛泽东选集》—至五卷、《周恩来文选》上卷及中共中央许多重要文献的外文翻译工作。 

  张报(1903.11.15—1996.1.17),原名莫国史,又名莫震旦。1903年11月5日,出生于广西新宁(现扶绥县城厢南街)一个壮族家庭,在中华民族饱受侵凌中度过了童年。童年时的张报,就读于扶南县吉阳高小(今扶绥县新宁镇城西学校),由于刻苦学习、努力钻研,13岁时,1920年张报考入了南宁广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毕业后,考入北京清华学堂。因受进步学生影响,组织学生罢课反对校长压制民主,因参加学生运动被开除学籍。1921年改名莫震旦考入上海中法通惠工商学校,次年就读于南开大学,1924年至1926年转读于北京国立师范大学研究科,获教育学士学位。1926年张报留美,在号称最典型的资本主义大国美国确立了自己的共产主义信仰,先后就读于美国纳氏费尔师范大学、密执根大学、威斯康星大学,攻读研究生。这段经历,在20年代的中国并不算什么稀奇。但张报与众不同,他在美国研习马克思主义,成为马克思的忠实信徒,并于在美国工读时,1928年2月5日加入了处境艰难的美国共产党,入党当天咏诗《我有两个生日》云:“我的第一生日:1903年11月15日,母亲—莫李氏,给我以形骸、肉体,我白白活了20多年,一半糊涂一半痴。于国家于人无利。我的第二生日:1928年2月5日。母亲—共产党,给我以灵魂、真理。我乃知道人生的意义,成为大海的点滴。永远、永远和革命在一起!”从此,开始从事革命活动,任美共中央中国局书记、中央宣传委员会委员、中央党校书记。一个壮族人成为一个外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之一,这在壮族中仅此一人。在美国纽约,他还担任美洲华侨反帝大同盟执行委员及同盟机关报《先锋报》周刊主编。张报和美丽的美国姑娘玛莉·梅结了婚。后来,由于被美国移民局警察追捕,1932年秋由美共中央安排秘密张报赴苏联列宁学院学习,这个时期, 1935年在苏联莫斯科(印刷所在法国巴黎)创办共产国际中共代表团机关报《救国报》(周刊),任副主编。同年12月9日~1938年2月10日,改名《救国时报》。后与美国《先锋》合并,仍用此名,改为面向华侨。此时的张报,与该社的英文秘书鲁登科日久生情,双双坠入了爱河。他们婚后育有一子,取名华列利。 

  20年代末以后历尽磨难再未动摇; 30年代末,他在“世界红都”莫斯科被卷入肃反扩大化的狂浪,整整被监禁、流放了18年;1938年2月,受苏联肃反扩大化的影响,张报被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流放到北极边的哥米共和国劳动营。50年代中期,他回到了自己的祖国,以全部的热情投入到年轻的人民共和国的建设;1955年9月,张报得以平反,重返莫斯科与家人团聚。1956年初,张报归国心切,他告别妻儿,踏上了归程。回国后,他先是在北京新华通讯社工作。在新华社工作期间,他创立了俄文广播,负责对外俄文广播工作。1964年,张报被调到中共中央编译局,参与《毛泽东选集》一至五卷、《周恩来文选》上卷以及中央许多重要文献的外文翻译工作。回到祖国,任职于新华社、中共中央编译局等。60年代中期,当那场史无前例的大风暴袭来时,他又背上了“国际特务”的罪名,十年动乱,张报被送到中央办公厅在江西省进贤县设立的“五七干校”劳动,被下放到“五·七干校”;70年代初重返工作岗位后,1972年才回京,仍在中共中央编译局工作,仍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生活当中,直到去世,表现出了极为旺盛的生命力。1983年作为中共中央编译局高级专家离休,曾多次回故乡探亲,1991年7月1日题“扶正绥民”书赠县委县政府。

  张报的感情生活也似乎由于命运的故意安排,而显得格外的浪漫和绚丽多彩。有好几位不同国籍和民族的女性先后爱上了他,但他的两次“跨国婚姻”却都以悲剧告终,只给他留下了一个美国女儿和一个苏联儿子。不仅有一个长着白皮肤、褐眼睛、黄头发的俄罗斯籍儿子华列利,还有着一个长着白皮肤、蓝眼睛、金发的美国籍女儿维多利亚。两个儿女曾多次陪同父亲回到家乡广西扶绥县城厢街寻根问祖。在张报北京的家里,墙上挂着一幅由华列利创作的中国山水画。画中的景色就是扶绥县城金鸡岩风景区,画中题曰:“芭蕉摇曳菠萝芬芳,左江绿水一浪高一浪,啊,这就是我祖辈的故乡!”在这幅画中,体现了张报一家的父子情、故土情、国际情。

  张报爱好文学,在诗词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诣。早在美国留学期间,他就用英文写了一些诗歌在威斯康星大学的校刊上发表。1964年,他又写了一首长诗《别了!》,和苏联爱妻鲁登科告别返国。1980年,《广西文艺》又发表了张报的叙事诗《我和十三妹》。离休后,张报在诗词上探索的脚步并没有停下来,他更致力于诗词方面的创作和研究,七十岁生日咏诗云:“人生七十是初秋,一不退来二不休;身体发肤交给党,犁前头我老黄牛。”这他晚年生的写照。先后被选为广西诗词学会名誉会长、野草诗社社长以及中华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1994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了《张报诗词选》,书中的字字句句,无不透现出这位具有坚定信念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的爱党、爱国、爱家乡的高贵品质。

  1996年1月17日,张报走了。想象中的革命家都是铁骨丹心之人,但他早年的一首诗读来却颇含柔情:“雁阵关河一望收,前尘细认别邕州。此行又作他乡客,一别江山一回头”。他和第八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甘苦(1924-1993)在家乡扶绥县金鸡岩留下的“山是故乡美,水是故乡甜。人是故乡亲,月是故乡圆”道出了他爱国爱家的心声,同时也给同喝左江水的扶绥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者简介:王桂云,男,1932年4月生,原籍文登市,现居青岛市,原任青岛市博物馆副馆长,1992年离休,高级经济师,青岛市十大藏书家,山东省十大书香人家,社区公益之星。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