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青岛做过“舞女甲”的金嗓子周璇(2)
辛亥革命网 2012-11-22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1950年,祖国大陆已经大部分解放。周璇在香港病重的消息传到上海后,党和人民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这年秋天,周璇回到了上海。同年迁回上海的香港大光明电影公司准备拍摄一部反映新中国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的影片,周璇欣然应约,主演该片。在拍摄这部《和平鸽》的过程中,周璇很用心,但总感觉脑子不好使,记不住台词。她焦灼、忧心、失眠,围着青晕的大眼睛里也闪烁着惊疑。人们非常担心她旧病复发。不幸果然来临,当《和平鸽》即将停机时,一个检验血型的镜头刺痛了周璇伤痕累累的心。她联想到了《三滴血》的故事,进而又联想到了那个负心男人。她突然把水泼在了镜子上,镜子上好像歪歪扭扭地出现了朱怀德和那个舞女的头。两只血红的嘴唇咬在了一起,一滴血,两滴血,三滴血,滴滴答答地流了下来……在演唱了陈歌辛作曲的《和平鸽》主题歌,这是她的绝唱,也是她主演的最后半部影片,因为此片拍到一半,周璇旧病复发,
周璇拒绝继续拍片,她要求大光明电影公司登报声明,此片与她的身世无关。导演只好请了一位与她身形相近的演员,以背影完成了最后一组镜头。而周璇自此丧失了理智,她把水龙头打开,把所有的东西从楼上往下扔,甚至还要把孩子往下扔,幸亏被一位女工抢了下来。她已经不能照料自己的孩子了。在吴茵的安排下,赵丹和黄宗英接走了还在吃奶的小周民,后来又从上海救济院找回周伟,将他们抚育成人。周璇的病牵动了许多人的心。她住进上海精神病医院。日理万机的周总理,也曾亲自过问过她的病情,并指示医院给予她最好的治疗。周璇这一病就是整整6年。1956年康复出院。
1957年,周璇的病情逐渐好转。兴许是春风的缘故,她的脑子慢慢清醒了。医生也建议对她实施开放性治疗,即走到社会中去,接触现实,参加集体活动,与人交流,以便更快地康复。这期间,她昔日的朋友黄宗英、黄晨、吴茵、白杨等常陪伴她外出购物、访友做客。当然,医院派了专人相随照料。
5月21日,周璇来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演唱了《天涯歌女》等歌曲。当人们听到“金嗓子”还是那样圆润优美,无不欣喜之至。人们多么希望在银幕上早日见到周璇啊!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作厂决定给她拍摄一部纪录片,赵丹和白沈还准备为她编了一个故事片。他们特意编成了一部短片,好让周璇早日和观众见面。夏天来到了,在一个美丽的夜晚,周璇来到郑君里家中,初试纪录片镜头。“这一天她格外高兴,身穿一件深灰色的夜礼服,胸前别着泰国电影皇后送给她的龙舟别针,新烫了卷发,略施脂粉,从她的脸上竟找不出一点病容来。这一天在座的还有赵丹、黄宗英和上官云珠。新闻片摄影师来了,周璇先在镜头前微笑,在朋友们的要求下,还唱了《天涯歌女》的一段。当她唱到‘咱们俩是一条心……’时还向旁边的赵丹微笑。一曲唱罢,掌声四起,大家一起涌向周璇。赵丹高兴地将她抱起来。人们怎能不为久病初愈的周璇的歌声还是那么柔和、富有感情而兴高采烈呢!”但是人们怎么也不会想到,这竟会是周璇留给人间的最后一个镜头。
1957年7月19日下午,天气异常炎热,周璇突发高烧,神志不清,被送往了上海第一医学院内科学院住院治疗。学院非常重视,迅速邀请内科、传染病科、神经科等的专家会诊,诊断结果为中暑性脑炎。
医院马上尽全力采取了一切措施,并使用了国内最为贵重的药物,但收效甚微。周璇似乎已对这个世界充满厌倦,不愿再回来。幼年失去父母的关爱,青年时艰苦努力,成年后遭遇情感挫折,成名后又被流言蜚语包围……这一切的一切,都已大大超出了她的承受能力。她一生中的欢乐毕竟太少了,行云流水一闪就过去了,而不幸却从她出生那一天就像一根沉重的绳索把她紧紧捆缚。如果说周璇在事业上是成功的,像一组辉煌的交响乐,那么她的生活就是失败的,就像一支凄楚哀怨的歌。1957年9月22日,初秋的上海街头落下第一片树叶时,周璇因患脑炎,永远合上了她楚楚动人的眼睛,周璇终年仅39岁。
周璇一生参加过40多部影片的摄制,演唱过几百首歌曲,录制了三四十张唱片。
作者简介:王桂云,男,1932年4月生,原籍文登市,现居青岛市,原任青岛市博物馆副馆长,1992年离休,高级经济师,青岛市十大藏书家,山东省十大书香人家,社区公益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