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知侠与《铁道游击队》

辛亥革命网 2012-11-20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著名作家刘知侠,一生中给后人留下了400余万字的文学作品,一部好作品将为历史所铭记,人民不会忘记,读者也不会忘记,其中的《铁道游击

  著名作家刘知侠,一生中给后人留下了400余万字的文学作品,一部好作品将为历史所铭记,人民不会忘记,读者也不会忘记,其中的《铁道游击队》就是如此,至今风靡不衰。

  早年他曾居住在青岛市龙江路,与青岛市文联副主席李时为邻。经常参加青岛市一些文化活动,本人曾呤听过由他所作的《铁道游击队》创作过程的讲座。自1982年三次向省委打报告要求退下来完成计划中的几部作品,经省委同意,便于1985年定居青岛市金口二路。刘知侠移居青岛后,在垂暮之年又以超人的毅力,完成了40万字的长篇小说《沂蒙飞虎》与40万字的《知侠中短篇小说选》以及20万字的《战地日记》即淮海战役见闻录。为了写作,当时因暂住河南路2号房子较小,他到西镇一个老同志家里借得一间空房写作,每天步行四五里,午餐仅食二、三个包子,一碗开水;终日笔耕不辍。

  刘知侠(1918-1991),原名刘兆麟,河南省卫辉市庞寨乡柳卫村人,自幼家贫,跟随父亲在村边道清(滑县道口镇--博爱县清化镇)铁路打工、捡煤核,跟随母亲在外祖母家放猪。刘知侠11岁那年才开始上半工半读学校,后来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卫辉一中。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 于1938年春天,怀着抗日救国的热情,他约上四位同学步行到达八路军四安办事处,后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到达陕北抗日军政大学后学习军事。这年冬天,在行军路上,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1939年5月,刘知侠抗大毕业后,抗大一分校东迁到了山东抗日根据地沂蒙山区,分配到抗大文工团工作。1943年抗大取消建制改编为教导团,刘知侠随文工团调到山东省文协。这年,滨海抗日根据地召开全省战斗英雄模范大会,刘知侠在会上结识了铁道游击队的英雄们,被他们的战斗事迹所感动。决定把这些英雄事迹写成文学作品。他两次通过敌人封锁线去鲁南的枣庄和微山湖,到铁道游击队深入生活,为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收集了丰富的素材。

  全国解放后,刘知侠担任了济南市文联第一任主任。1950年山东省文联成立,他任编创部长、秘书长、党组委员。在此期间他创作了短篇小说《铺草》,深受广大读者喜爱。1952-1953年他请了一年长假,在济南大明湖搞创作。1954年1月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由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出版,一个月后再版,1957年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搬上银幕。据统计,《铁道游击队》的原本加上各种节编本、缩写本共出版了400余万册,并译成英、俄、法、德、朝、越、日本等9国文字在国内外发行。

  1955年,刘知侠调上海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他将建国后发表的短篇小说编成《铺草集》,同时创作了《铁道游击队的小队员们》。1959年,山东省文代会选刘知侠为省文联副主席兼中国作家协会山东分会主席,并担任《山东文学》杂志主编。同年被选为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60年创作了短篇小说《红嫂》和中篇小说《沂蒙山的故事》等,后又将这些作品汇集成了《沂蒙山故事集》。1979年刘知侠任山东省文联副主席、党组书记、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期间,写了中篇小说《芳林嫂》。

  刘知侠关心年轻作者,百忙中还经常抽空外出辅导。他还很好客。他给夫人定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凡是外地来青岛的老同志、老战友、老朋友一定要留他们吃饭。每年夏天他们家里住满了客人。有一间房子被誉为"国际旅行社",那是为了给自费来旅游的客人住的。他用稿费资助过许多人,1964年将剩余的3万元上缴党费,而他自己却克勤克俭,艰苦朴素。用过的火柴盒他总舍不得丢掉,去买些零散的火柴棒装进去继续用。

  1991年9月3日上午,刘知侠在政协参加老干部座谈会,讨论东欧局势,在会上发言时,因情绪激动猝发脑溢血去世。但他的作品风雨辉煌,仍在鼓舞、教育着一代又一代人。可以说生而有芳,死也留芳。

  刘知侠的妻子刘真骅,是济南市文联创作室国家二级专业作家,虽已经退休,但她仍是一位叱咤文坛的作家和社会活动家。在她的眼中,生命永远是精彩的。70多岁的刘真骅现任青岛市老干部文体协会主席、青岛市南区慈善协会副会长、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青岛分会副会长、青岛老年时装表演团团长等职务。

  1985年,刘知侠和妻子刘真骅到青岛定居,他完成了《铁道游击队创作经过》一文,发表在1987年第一期《新文学史料》杂志上。刘真骅对丈夫刘知侠以及《铁道游击队》的风风雨雨的详知,时常对人谈及有关作家沉浮和作品流传的情景:

   “四人帮”被粉碎后,1977年9月,上海文艺出版社把他们约到上海,商量《铁道游击队》的再版事宜,但出版社提出,此书若再版,必须将原著第七十二章删掉,因为这一章里详尽地描写了铁道游击队掩护胡服(刘少奇的化名)过陇海铁路的历史事实。小说中的这个章节,是刘知侠在“文革”中重大“罪行”之一,也是《铁道游击队》一书的“罪证”之一。迫于当时的形势,也为了达到再版的目的,知侠忍痛违心答应了这个要求。因此,在《铁道游击队》所有版本中,出现了一个被删割的、残缺的版本。

  1979年9月,全国第四次文代会在拨乱反正的形势下召开,刘知侠出席了会议,并且从会议上得知,刘少奇同志的冤案很可能得到平反。这个消息让他喜出望外,他立即给上海文艺出版社写信,请他们考虑今后《铁道游击队》再版时,可把删去的那一个章节再补上。

  刘知侠在信中这样写道:“如果重印,请事先告诉我,我准备写一个后记,把我及这部作品受‘四人帮’迫害的情况谈一谈,当‘四人帮’迫害我最厉害的时候,我从被关押的三层楼上跳下逃走,东躲西藏了四个月,才幸免一死。而这次冒险出逃,掩护我的正是铁道游击队的芳林嫂原型刘桂清,情节十分惊险,故事性特别强,有人主张我写出来,但我感到写进《铁道游击队》的重版后记中比较合适,这也是读者比较关心的。

  刘真骅说:“关于知侠的这次出逃,他不仅写进了再版的后记中。而且,他去世后,我还将它编写成电视剧《刘知侠与芳林嫂》,以于1992年拍摄完成。这也算是《铁道游击队》故事的延续吧!”

  1980年2月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刘知侠的《铁道游击队》获得了新生,在这一年7月,以完整的版本再版发行,出现在各地新华书店的书架上。刘真骅感叹:“怎么也想不到,一个作家,会在荣辱中沉浮,而一本书,也会在叠难中流传。”2005年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铁道游击队》再次以35集拍成电视连续剧,刘真骅担任该片“文学顾问”。

  作者简介:王桂云,男,1932年4月生,原籍文登市,现居青岛市,原任青岛市博物馆副馆长,1992年离休,高级经济师,青岛市十大藏书家,山东省十大书香人家,社区公益之星。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