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科学家到剧作家的丁西林

辛亥革命网 2012-11-20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丁西林虽然是一位自然科学家,然而对于书法、绘画、音乐、戏剧均极有造诣。尤以喜剧创作方面成绩最大。毛泽东和周恩来都称他为“多面手

  丁西林虽然是一位自然科学家,然而对于书法、绘画、音乐、戏剧均极有造诣。尤以喜剧创作方面成绩最大。毛泽东和周恩来都称他为“多面手”。

  于1935年,与1946年,丁西林在山东大学任教,曾两度寓居青岛达八年之久,留下著作颇丰。居住在鱼山路36号,山东大学教授宿舍里,曾与陆侃如、冯沅君等著名学者为邻。丁西林主持山东大学理学院时,曾聘集一批科学精英到学院来任教。主持各系名家有李先正、郭贻诚、童弟周、曾呈奎等教授,分别担任数学、物理、动物、植物等学科,真是群星荟萃。其中曾呈奎教授,终生在青岛从事海洋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丰硕成果。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前夕,他同中国共产党保持着密秘联系,为革命事业做奉献。解放初期曾任山大校务委员会主任代行校长职权。

  1860年以来,西方列强在中国的肆意侵略,让这头“千年睡狮”激奋怒狂,人们开始觉醒,逐渐接受各种外来的进步思想,企图找到自强之路。进入20世纪,一把“五四”新文化运动之火,为大批迷茫中的年轻人点燃了希望。他们渴望出现新的文化形式来改变被封建思想束缚的落后文化。而话剧,这种刚刚传入中国,以其鲜明的舞台语言、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文艺表现形式,成为当时进步人士推崇的有力武器,被誉为“传播思想,组织社会,改善人生的工具”。就在这时,丁西林,这位从小受过严格的传统教育,又在英国度过其青年时代的进步知识分子,在他繁忙的工作之余,以其丰厚的文化内涵,诙谐犀利的文笔,很快投入到戏剧创作之中,为这场新文化运动推波助澜。他在国外留学时,本来学的是理科,为了提高英语水平,大量阅读西洋文学作品,于是喜欢文学,他又擅长书法、绘画、音乐,后来走上了业余戏剧创作的道路。他擅长写世态幽默喜剧,他的处女作独幕喜剧《一只马蜂》(1923)一炮打响,受到戏剧界的好评,1925年又写了另一独幕剧《压迫》,这两部剧作成为丁西林的喜剧代表作,也因而奠定了他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此外,他还写有《亲爱的丈夫》、《酒后》、《北京的空气》、《瞎了一只眼》等,以委婉幽默的笔调嘲笑小市民世俗的、落后的意识,风趣诙谐,深受观众喜爱。丁西林的喜剧受到英国“世态喜剧”(亦称机智喜剧)的影响,山大外文系的洪深教授说:丁西林的戏剧“极像英国的米伦”(《中国新文学大系·戏剧集·导言》)。

  抗战爆发后,丁西林一面将他一手创建的物理研究所及附属工厂迁至昆明、桂林等地,一面从事他所钟爱的物理学研究工作。即便如此,他的代表作之一《三块钱国币》依然在此间问世了。这又是一场“压迫与反压迫”的斗争:从外省逃难到“大后方”来的吴太太因女仆李嫂打碎一只花瓶,强行索赔三块钱国币。此事激起同院居住的流亡学生杨长雄的不平,义愤填膺地和吴太太理论。理屈词穷后,吴太太露出其泼妇骂街的本色,杨长雄忍无可忍,把吴的另一只花瓶当场摔碎,并摸出三块钱国币,结束了这场争斗。全剧结构布局巧妙,首先,序幕在吴太太絮絮的唠叨声中拉开,结尾以大学生出乎观众意料的举动干净利落地嘎然而止。其间的言语较量又是一波三折,时而针锋相对,时而据理力争,活脱刻画出吴太太的自私与尖刻,大学生的正直与可爱。李健吾先生曾拍案评价道:“《三块钱国币》是‘五四’以来,老作家丁西林给人们留下来的一出独幕好戏……而且是话剧方面有数喜剧中的最好一个。” 同时写于1939年的四幕喜剧《等太太回来的时候》,写主人公梁治从英国留学回到上海,发现父亲已堕落为汉奸,十分气愤。他坚决拒绝父亲要他在伪政府任职的建议,带着母亲和妹离开上海到内地去参加抗战工作。剧本热情歌颂了爱国主义精神,有力抨击了投降变节行为,它标志着丁西林的戏剧创作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丁西林的剧作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富于喜剧性的戏剧冲突,同时用巧妙的结构、夸张的手法、幽默的语言加以表现,因而能够取得生动的喜剧效果。尤以独幕喜剧最为出色。

  这样一位有影响的戏剧家,人们可能不会想到,他就是1946年山东大学复校后应聘来我校任教的一位物理教授,而且在物理学研究上很有成就。他在山东大学作过《原子能与原子弹》的学术报告,这在抗战刚胜利后的40年代中期,自然是尖端科学了。

  丁西林(1893—1974)原名燮林,字巽甫,笔名西林。1893年9月29日出生于江苏省泰兴县黄桥镇。初入小学读书成绩优异。1905年入江苏省立中学,1910—1912年 就读于上海南洋公学。,1912年毕业,赴英国伯明翰大学攻读物理学和数学,1919年获理科学士、硕士学位。和丁西林的喜剧相辉映,、随后在伦敦大学做物理研究工作;其间,他以热电子发射实验直接验证了麦克斯韦速度分布律;1920年,在蔡元培先生的感召下,丁西林回到祖国。蔡元培由欧洲返国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后,以“兼容并包,学术自由”为办校宗旨,不拘一格延聘国内外学有专长的有识之士到校执教。他受聘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先后任物理学教授兼理预科主任,尔后又多次被选为物理系主任。他任物理系主任期间,仿效蔡元培校长,极力延聘优秀人才到系执教,使物理系一时人才济济,称为一时之盛。丁西林入北京大学后即与系主任颜任光一起,大力提倡实验工作,建设物理实验室,亲自编写60多个实验讲义以为倡导,并亲自审阅学生的实验报告,以树立理论与实验结合的优良学风。他讲授物理课,首倡采用中文而不用英文编写讲义,并从事整理和订正物理学名词术语的中文译法,以利于国人吸收西方科学。他在北京大学任教近10年间,成绩卓著,深受学生尊敬,培养了不少学有专长的人才。1927年中央研究院在南京成立,蔡元培出任院长,由丁西林主持创建了我国第一所官方物理学研究机构——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即今天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前身。他出任设于上海之物理研究所所长,并兼任研究员。5月兼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筹备委员;当时研究院初创,研究所白手起家,经费很少,所需各种器材、设备和书刊均必须从国外购进。他面对困难毫无惧色,精心规划,刻苦经营,迄至抗战前夕,物理研究所已建立了一批能开始进行科学研究的实验室和一个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并在一些方面取得了科研成果。丁西林任物理研究所所长期间,坚持艰苦奋斗,锐意创新,功绩斐然,深得蔡元培院长的器重和所内人员的尊敬,先后被选为中央研究院代理总干事和总干事,奔走于南京、上海、昆明、重庆、桂林之间,风尘仆仆,不辞辛劳,为中央研究院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直至抗战胜利,其间曾与梅贻琦、吴有训、萨本栋等一同创建了中国物理学会;他还主持创办了南京紫金山地磁台;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直至晚年还悉心研究“地图四色问题”。由此看来,将他列入物理学家的范畴是绝无不当的。 丁西林抱有教育救国思想,历来十分重视教育工作。他认为培养国家建设人才,首先必须办好大专院校和加强中学物理教学工作。为此,他特意将物理研究所的金木工车间扩充为设备精良的物理仪器厂,从事制造教学所需的分析天平、显微镜、经纬仪等。仅1935—1937年间,就生产600套高中物理实验仪器和3000套初中物理实验仪器,由教育部统购分发全国各地高中、初中供教学使用。这两类仪器的设计均由他亲自审定,并亲自主持编写实验讲义随仪器附送,对我国中学物理教学工作的充实和提高起了重要作用。

  丁西林长期担任繁重的行政领导工作,但他念念不忘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发表过若干有一定水平的研究论文。1917年他在伯明翰大学时,就在英国皇家学会会员O.W.理查逊(Richardson)教授指导下,以热电子发射实验直接验证麦克斯韦速度分布律,证明了这个分布律也完全适用于热发射电子。他设计了一种新的测量重力加速度g值的可逆摆,既可排除测量转动惯量的困难,又不必测定摆的重心位置,因而大大降低了测量g值的实验误差。丁西林自1917年始作麦克斯韦速度分布律的研究实验,在物理学上取的了成功。1930年提出了测定引力常数9的绝对值方法。1934年他深入地研究了电网络行列式的一般性质,推广了王季同教授提出的求电网络行列式分子分母的新规则,并依据行列式的一般性质,自然地推导出这些新规则以及基尔霍夫规则。他还研究了不同空气压力对摩擦起电的影响。在声学方面,他对中国传统乐器——笛进行了改进。鉴于当时国内的迫切需要,他积极推动地磁的研究及测量工作,主持创办了南京紫金山地磁台,填补了我国的空白。

  1935年来到青岛,曾在山东大学物理系任教,抗日战争期间离开青岛,抗战胜利后,再度到青岛任教。1935年在青岛任教时,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物理实验成果,而编写的教材,由商务印书馆刊行了《初级物理学实验讲义》,《绝对测定地心吸力之新摆及其用法》尚有文字改革专著《笔画音标》等。1946年任山东大学教授。从1946年起,他从事研究“地图四色问题”,先后持续20余年,花费了不少心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的科技群众团体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950年成立了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和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两个团体。丁西林被选为科普协会副主席。1954年,鉴于他早年对汉字改革的研究,国务院任命他为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指导汉字简化方案的编写,他提出的“笔形查字法”,现在已被“计算机中文信息笔形编码法”所吸收,大家熟知的五笔字形口诀中的一句“木丁西”,即为纪念他在文字改革方面的贡献。同时,丁西林还热心从事文艺创作和翻译工作。1955年12月,任北京图书馆馆长。1955年出版了《丁西林剧作选》。他早年创作的独幕剧《一只马蜂》曾震动当时的话剧界,此后又陆续发表了不少独幕剧。尽管他在自然科学上是有成就的,但丁西林以在喜剧创作上著称。他的成名之作则是独幕喜剧《一只马蜂》。这是他于1923年写成的第一个独幕喜剧。他一生笔耕不辍,创作出大量的戏剧作品。其早期的作品还有《亲爱的丈夫》、《酒后》、《北京的空气》、《瞎了一只眼》、《妙峰山》等。解放后,又创作了歌舞剧《雷锋塔》、《胡凤蓬与田玉川》、《牛郎织女》、《老鼠过街》,以及话剧《孟丽君》、《一个和风细雨的插曲》、《干杯》等。在这些作品中,还是以他早期的喜剧作品和独幕剧最富特色。尚有译作三幕话剧《罗森堡夫妇》(英国派司、白兰德原著)。1958年继又出任文化部副部长, 1974年4月初日在北京病逝。终年81岁。

  作者简介:王桂云,男,1932年4月生,原籍文登市,现居青岛市,原任青岛市博物馆副馆长,1992年离休,高级经济师,青岛市十大藏书家,山东省十大书香人家,社区公益之星。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