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衷京剧现代戏的李师斌

辛亥革命网 2012-11-06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李师斌是青岛京剧团的副团长,著名的麒派老生演员,而他的“名气”却来自热衷于京剧现代戏而著称于时。创演《奇袭白虎团》成八个样版戏

  李师斌是青岛京剧团的副团长,著名的麒派老生演员,而他的“名气”却来自热衷于京剧现代戏而著称于时。创演《奇袭白虎团》成八个样版戏之一;亲自演《红嫂》彭林;创作《碧血红崖》等京剧现代戏。

  1957年底,中国人民志愿军胜利完成抗美援朝任务后,准备分批撤军回国。为此赴朝访问的周恩来总理,在志愿军总部欢迎他的晚会上,观看了志愿军京剧团演出的传统戏《秦香莲》。晚会后周总理上台接见演员,在称赞他们演得不错的同时,又意味深长地说:“你们不久就要回国了,拿什么向祖国人民汇报呢?要想想这个问题。”

  周总理的话在李师斌与方荣翔、殷宝忠等演职员心中掀起了波澜。是啊,他们是志愿军京剧团,为什么不能用京剧艺术表现自己所献身的这场正义之战,向祖国人民汇报呢?不久,他们看到一份“杨育才带侦察班捣毁白虎团”的材料,材料介绍了1953年7月,李承晚纠集了10万兵力,并以其王牌军首都师“白虎团”为金城一线主力,企图强力出击,为不久后举行的板门店谈判中捞取资本。志愿军某部决定予以迎头痛击,出奇制胜,打乱敌军部署。某团特派一个由排长杨育才带领的侦察班,化装成敌军,插入敌人心脏,直捣“白虎团”指挥部,使敌军指挥失控,保证了金城反击战的全线胜利。这份材料令李师斌等人兴奋无比,他们决定把这个英雄事迹改编成京剧,并立即下部队详细了解当时的情况。

  没有专业编剧,几位演员就一边采访,一边自己商量本子,不几天,他们就根据李师斌、李贵华、方荣翔等人写出的初稿,投入了排练。殷宝忠、方荣翔既是导演又兼演员,由李师斌任主演杨育才。

  当时的《奇袭白虎团》只能说是一台活报京剧,完全按真人真事来演,主人公就叫杨育才,剧情也简单:接受任务,化装潜入敌后,翻山过河,摸进敌巢,开打凯旋。此剧的初创是在朝鲜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京剧团早在1955年就进行了首演,然而这出戏得到了志愿军指战员的热烈欢迎,每一次演完后,大家都兴致勃勃地与演员们座谈,为他们的提高修改献计献策。他们在朝鲜几乎走遍了志愿军所有的部队,这出戏在边演边改中也越改越好,除了在京剧中塑造了志愿军的英雄形象外,还增加了朝鲜阿妈妮和崔大嫂,体现了中朝军民同仇敌忾的战斗情谊。

  在战火硝烟中孕育的《奇袭白虎团》就此呱呱落地了。

  1958年10月,赴朝8年的志愿军京剧团随总部最后一批撤离朝鲜。回国后不久,已改任济南军区司令员的杨得志,将这个京剧团要到了山东,之后又集体转业,并入了山东省京剧团。那出诞生在朝鲜战场上的《奇袭白虎团》,开始几年还经常演出,后因道具众多,在以古装戏为主的巡回演出中携带不便,当时又强调“抢救遗产”,该剧渐渐就不常演了。

  《奇袭白虎团》是“文革”中八出样板戏之一。然而《奇》剧真是在那个“伟大旗手”主持下搞出来的吗?否。那是当年志愿军京剧团在朝鲜战场上的杰作。著名京剧艺术家方荣翔之子方立民著有《沧海艺魂》一书,其中详尽地叙述了《奇》剧的创作、演出始末。

  1962年秋,著名老生李师斌、花脸李贵华和琴师丁明德等奉调从省团来到青岛京剧团。李师斌是著名麒派老生、周信芳的弟子。不久,李师斌还担任了市京剧团副团长。1964年5月,青岛市京剧团部分演员调省参加现代京剧《红嫂》的排练,A 组是张春秋扮演红嫂、李师斌扮演彭林。到了70年代初,张春秋、李师斌等参加《红嫂》剧组的一些主要演出人员,都调到了山东省京剧团。

     创新后的《奇袭白虎团》,仍由方荣翔扮演志愿军团长,对于主角严伟才,大家在研究时觉得原来这一角色的扮演者李师斌尽管表演得不错,但年龄偏大了些,经过一番慎重考虑,这个角色最终落到武功好的年轻演员宋玉庆身上。

  1964年6月,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在首都人民剧场观看了经过多次加工的《奇袭白虎团》,他大加赞扬并与全体演员合影留念。之后,毛主席、刘少奇同志也高兴地观看演出。朱德、贺龙、陈毅等老帅看罢《奇》剧还进行了座谈。在京演出时,排练厅里来了三位观摩者,那就是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

  由李师斌自编自演自导的现代京剧《碧血红崖》演出以后,于1964年5月24日在《青岛日报》上发表了《为革命英雄造像—扮演罗老松的体会》,说:“《 碧血红崖 》 这出戏着重塑造了罗老松和冬花两个正而人物的英攻形染。罗老松由找扮演。这里,找想谈一谈扮演这个角色均一点休会,以就教于大家。

  罗老松是翻身的劳动人民,曾备受反动统治阶级的压榨,对阶级敌人无挂仇恨和篾视,对革命事业忠心耿耿,有坚定的必胜信心。他是老生大演。但是,他与传统戏中的萧分、宋士杰等的反抗精神又不相同,无论在哪位古代英雄的身上,都找不到罗老松所具有的那种英雄气概,因此,在创造这个人物时,我就以麒派老生的表演为基础,吸收了其它优秀艺术流派和 兄弟剧种的一些表演方法,并尝试了一些新的东西。

  在改编剧本时,考虑到京剧音乐性强的特点,根据剧清的需要和人物的身份,设计西皮,二簧、反二凰等许多唱腔,并适当采用了兄弟剧种和其它行当的一些腔调。如“我当石匠五十年”的大段唱词,我用散板转三眼追述苦难的过去,有几句行腔用了旦角腔和黄梅戏调以表现人物的悲愤心情,接下去,人物的心情越来越激动,由慢三眼转快三眼也显得不够了,就转为由慢到快的二簧原板,进而改为垛板,来表现人物激昂悲愤的感情。唱腔的运用,作到不脱离剧情去耍悄,或不管观众能否听得懂,单纯地去讲究韵味。这出戏中的唱腔,我着重吐字清楚、表达感情,适当地照顾韵味。我觉得这样做,可以避免使观众费解,又不影响唱腔调的悦耳。念白我原来是用韵白,虽然京剧味足,但感到不能很好地大现罗老松劳动人民的感清,所以我就改了京白。剧中罗老松的念白不多,但很重要。特别是与许敬对答的几场戏。正如“千斤念白四两唱”那句老话所说的那样,对塑造人物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这几场戏中,我尽力保持了京剧念白的节奏感,使语气斩钉截铁、简短有力,以求符合老松爱僧分明、刚毅耿直的性格。传扰京剧在古人生活的基础上,提炼了一套完整的程式,不但动作优美,而且一招一式都要求有明确的目的性。在现代戏中,虽然没有长袍、水袖、大胡子等,但传统程式不能全部抛弃,否别便会失京剧的特色。然而,传统程式毕竟是表现古人生活的,不能生搬硬套地用以表现现代生活。因此,就应当从表现现代生活,保持京剧特色出发,对传统程式进行一些改造,和创造一些新的表演手段。我演罗老松时,对传统程式中的眼神,台步,亮像,擦掌,捻胡,指法等,都作了一些试验性的运用。运用这一切,都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为前提,力求目的性明确,动作忧美,高于生活。如罗老松的台步,用八字步或方步都与现代人物不符,用生活中老人的步子又不能很好地与音乐配合,缺乏节奏感。我采用的台步是;抬脚硬直,放步稍慢,沉稳有力地配合晋乐。在扑抢红生时,我裁用了传统程式的变像,运用了背后戏的动作。在登崖染字那踢戏中,我一手提杠漆桶,一手做了个满把掂起刷子的动作。诸如此类的动作,在传统程式中是没有的,但是,它还是借鉴于传统程式,与生活的真实情况不尽相同,演起来觉得还不太生硬,观众看了,或许还能感到有京剧味。在 《 碧血红崖 》 的改编与演出中,我试图以守格(继承传统艺术)、破格(打破僵化的旧程式)、立格(创造新的表演艺术)的精神,用古老的京剧艺术,塑造时代英雄,但这对我说来,还是一个新的课题,限于自己的思想和艺术水平,难免有许多偏差。我衷心地盼望着大家的指教。我愿意通过毛主席著作的学习,加强思想改造和艺术实践,深入生活,在京剧舞合上塑造更多更完美的革命英雄形象。”

  作者简介:王桂云,男,1932年4月生,原籍文登市,现居青岛市,原任青岛市博物馆副馆长,1992年离休,高级经济师,青岛市十大藏书家,山东省十大书香人家,社区公益之星。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