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社会科学十年求索结硕果

辛亥革命网 2012-10-31 00: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唐红丽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迅猛发展,成果丰硕,成效卓著。这些成果在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迅猛发展,成果丰硕,成效卓著。这些成果在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谈到十年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很多专家学者表达了这样的看法。

  学者认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始终坚持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并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为主攻方向,高度重视并大力促进成果应用转化,催生了一大批精品学术成果,形成了日趋完善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壮大了哲学社会科学学术队伍。这些发展成果为国家解决重大现实问题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为形成具有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打下了坚实基础,为中国学术在国际学术界影响力的提升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为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发挥了重要基础作用。

  面向社会发展 迎来学术创新

  “十年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所取得的成果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超过以往。”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主任邱均平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邱均平认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这十年来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理论创新。比如,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两型社会等重大理论问题都是在这十年内提出来的。二是新学科的出现和发展。十年间,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涌现出一批新的学科,比如评价学、知识管理学等。这些新学科促进了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完善。三是方法创新,如把自然科学中量化的研究方法用于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邱均平说,过去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主要是运用逻辑推理、纯粹思辨等定性的方法,缺少数据和分析,说服力也不强。而将量化的方法应用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就形成新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并由此逐渐形成了新的学科,比如数量经济学、信息计量学、管理数学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原所长于沛指出,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党中央直接领导下,集中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已经有一批重大的、重要的成果问世,从马恩著作的新译本、列宁著作的新译本,到文学、哲学、经济学、史学等各个方面的研究成果,都是这个时期成就的体现。这期间,还形成了一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在学术上精益求精的、忠于党、忠于人民、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放在至高无上地位的队伍。这支队伍在理论创新、学术观点创新、研究方法创新方面起着引领作用。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东南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樊和平说,哲学社会科学十年发展成果比较集中,主要包括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和针对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成果。此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正在改变过去单兵独战的研究方式,更加强调团队合作研究,使得研究成果具备更加多样的学术视角,为解决实践问题提出更多决策依据。

  广州大学副校长、《现代哲学》主编徐俊忠认为,长期以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受传统“经学”影响颇深,解经、注经的研究成果很多。因此,许多学者不是从社会发展当中凝练问题,而是面向文本,从“本本”出发的“经学”研究。这十年来,一个很大的进步就是,大批学者开始面向社会现代化发展中的问题开展高水平的研究。这是学术价值取向的重大调整,也是相较于十年前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最突出的特点。

  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程恩富认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所取得的成果,还体现在“学术走出去”方面。由程恩富和来自美国、法国的三位学者主编的英文期刊《国际思想评论》,拥有来自全球的50多位编委,这本期刊被全球2000多家图书馆收藏,面向全球发行。“我主编的另一本英文期刊《世界政治经济评论》,作为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的会刊,也面向全球发行,共有来自全球不同国家的三十几位编委。”程恩富说,这些期刊加强了中国“学术走出去”的力量,加强了中国学术界与国际学术界的双向交流,提高了中国学术在国际学术体系中的话语权。

  以饱满的学术自信走向世界

  邱均平指出,近十年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快速发展和繁荣的原因有四:一是政府助推;二是科研队伍日益壮大;三是人才培养力度加大;四是学术视野更加开阔。

  “政府助推主要体现在一系列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为目标的规划及政策的推行上,比如,以国家社科基金为代表的学术研究资助力度不断加大。”数据显示,“十一五”时期,国家社科基金累计投入达17.46亿元,比“十五”时期的5.59亿元增长了2倍多。“十一五”时期,国家社科基金累计资助立项11098项,比“十五”时期的5044项增长了120%。

  邱均平说:“十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及全国高校系统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两大主力科研队伍,培养了大批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人才,在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视野逐步开放,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

  徐俊忠说:“十年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根本上与我国现实发展对哲学社会科学需求的不断增强有关,与中国学术发展自信心不断增强密不可分。”他说,国家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提出了很多实际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就是对哲学社会科学的一种需求。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的学术能力不断增强,涌现出一大批能够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发表见解的学者。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正在以饱满的学术自信走向世界。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意义重大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沿着健康轨道前进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哲学社会科学学者要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就要充分认识哲学社会科学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伟大的历史意义和作用。于沛认为,党的十六大以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受到党和国家的空前重视,其成果成为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对整个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加强,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邱均平说,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管理、决策的科学化。“科学发展观”就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一个很重大的理论突破。科学发展观指导了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方向性的转变,为社会各方面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义不仅丝毫不亚于自然科学,而且在今后的社会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徐俊忠说,哲学社会科学在确立社会核心价值观以及引导个人世界观、人生观等方面的作用无可替代。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还有助于建立体现中国经验与文化、符合世界文明发展趋势的话语系统,提高我国的国际话语权,提升我国对国际趋势的判断力和影响力,提高整个国家和民族的自信。

  樊和平认为,随着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具有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将日趋完善。随着国家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上投入越来越多,若干年以后,中国学术将更加具有影响力。

  于沛认为,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哲学社会科学发生了天翻地覆的重大变化,我们在凯歌中行进。对于未来,我们更加充满信心。特别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党和国家的思想库和智囊团、作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最高学术殿堂、作为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坚强阵地,担负着更加重要的任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这已经成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共识。这也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能够取得重大成果的基础。时代对哲学社会科学界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继续努力,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与要求。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