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天寿在青岛(2)

辛亥革命网 2012-10-30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潘天寿,平生积极从事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工作,为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为培养美术人才等方面作出了可

  1920年,潘天寿自“一师”毕业后,按当时师范生升学、转业须得任教两年后方可从事的惯例,先后在宁海正学小学及孝丰等地任教。l923年,由师友介绍来到了江南文化中心上海,任教于上海女子工校。在此期间,拜访了已是八十高龄的海上名家吴昌硕,吴老十分赏识他,亲篆一副内容为“天惊地怪见落笔,巷语街谈总入诗”的对联,特地派人送赠潘天寿。之后,又为潘天寿的一幅山水画作长古诗一首,题为《读阿寿山水障子》,称赞潘天寿“年仅弱冠才斗量”的艺术才华。从此,潘天寿经常出入吴老门庭,成了忘年之交。不久,刘海粟经营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开设国画系,潘天寿乃去美专担任抄写讲义职司,与陈师曾教授关系最密,后来得到校长刘海粟的赏识,请他担任中国画、中国画史两门课程的教学老师。潘天寿益加勤奋,边教学,边搜集资料编写教材,于1925年撰成了近二十万字的巨著《中国绘画史》,由商务印书馆在次年出版。1927年,潘天寿与诸闻韵、张振铎等在上海创办了新华艺术学院(后改名为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并亲任艺术教育系主任。第二年,杭州国立西湖艺术院创办,又聘潘天寿为国画系主任。自此数年间,潘天寿在上海美专、新华艺专、昌明艺专等校兼课,不辞劳苦地奔走在沪杭两地,为培养中国画后学新秀倾心倾力。1929年,潘天寿随同“西湖艺术院美术教育参观团”赴日本考察美术教育。回国后,又再次修改所著的《中国绘画史》,并写成《域外绘画流入中土考》一文,附于书后。1932年,与诸友在沪上组织“白社画会”,连续出版《白社画册》。1937年,抗战爆发,江浙局势动荡,潘天寿随艺专经浙西内迁。翌年,西湖艺术院与北平艺专在沅陵合并,改名为国立艺专。潘天寿在颠沛流离中执教颇勤,常在野外为学生上课。1940年,潘天寿任国立艺专教务主任、代理校长。1942年开始,又相继兼任国立东南联合大学、暨南大学及英士大学艺术系教授,虽课程繁重,但从不推诿。1944年,国立艺专迁往重庆,潘天寿任校长并兼国画系主任。及至抗战胜利,西湖艺专分开并迁回杭州后,潘天寿因受排挤,遂辞去校长职务,专心于教育和艺术创作。期间创作了《指墨松鹰》、《读经僧》等大量艺术珍品。

  新中国建立后,潘天寿以极大的热情与师生深入农村生活,后又参加土改工作队,创作了《踊跃争缴农业税》、《五谷丰登》等歌颂新时代的作品。他的花鸟画进一步吸取大自然养料,溶冶时代精神,展现了豪迈壮阔的气势。潘天寿的艺术成就日益为党和人民所重视。1957年,潘天寿被任为浙江美术学院院长。l958年以后,历任美协浙江分会主席,全国文联委员、浙江省文联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浙江省委员会委员,当选为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被聘为苏联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曾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浙江分会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教授等职。党、人民、各界人士和世界友人的信赖,使潘天寿更加勤奋地教育和创作。

  自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前五年,是潘天寿平生创作的高峰期,除教学和一些社会活动外,几乎天天作画,巨幅作品越来越多,艺术风格更为强烈鲜明。在整个艺术生涯中,这是一个出神入化的新阶段。他精于写意花鸟和山水,偶作人物,兼工书法、诗词、篆刻等,都有很高的造诣。尤善画鹰、八哥、松树、梅竹、蔬果、山石、野花等题材,他作画时每画一笔,都要精心推敲,一丝不苟,故落笔大胆泼辣,又能细心收拾,作品的构图,清新苍秀,笔墨色彩纵横交错,气势磅礴,趣韵横生,具有鲜明的独特风格。他还长于表现山花、野草,笔墨挺秀多姿,艳丽生动。画面的虚实、疏密、主宾、黑白以及强烈,又和谐协调,加之色彩的清新浓郁,画面的灵气引人入胜。他的著作有《中国绘画史》、《雷婆头峰团瓢画谈随笔》,以及其绘画作品《潘天寿画集》等。终于在1971年9月去世。

  作者简介:王桂云,男,1932年4月生,原籍文登市,现居青岛市,原任青岛市博物馆副馆长,1992年离休,高级经济师,青岛市十大藏书家,山东省十大书香人家,社区公益之星。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