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鹤声与《中华民国建国史》

辛亥革命网 2012-09-29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郑鹤声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教育家,于1951年在青岛山东大学任教,并任山东省政协第一届至第五届委员,生前在史学研究、著书立说、教书育
 

  郑鹤声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教育家,于1951年在青岛山东大学任教,并任山东省政协第一届至第五届委员,生前在史学研究、著书立说、教书育人方面做出重要贡献,尤其是其着写的中国近现代史、中西交通史、郑和研究、中国文献史等30部专著和170余篇论文,史学价值很高,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座谈会上,政协委员们共同缅怀了郑鹤声先生热爱祖国、精心研史、严谨治学、呕心育人等方面的重要贡献和优秀质量。所著《中华民国建国史》尤为著称。

  郑鹤声(1901—1989),中国历史学家,字萼荪,1901年出生于浙江省诸暨县,9岁入私塾,后在杭州就读于浙江省立第一中学。1920年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南京大学)文史地部,专攻史学,得柳诒徵指点,通读廿四史和九通,毕业论文《隋唐间之史学》曾在《学衡》杂志发表。1925年大学毕业后,先后在云南高等师范学校、东陆大学、中央政治学校、中央大学任讲师、教官和教授。1929年后,又先后在教育部编审处、国立编译馆任编审、主任编审、人文组主任。1946年入国史馆任纂修兼史料处处长。

  解放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南京史料整理处研究员。1951年到山东大学,任历史系教授兼中国近代史教研组主任。后任该系中国近代史教研室和中西交通史研究室名誉主任。另外还曾担任山东地名委员会和山东通志编委会编委、郑和研究会顾问、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顾问等。1989年4月病逝。郑鹤声解放前是一位踏实的历史学者,解放后学习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发生变化,在唯物史观指导下从新认识历史,并取得了新的研究成果。

  他的学术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国史学史和文献学研究。1928年商务为他专门安排出版郑氏史学丛书,到30年代,先后出版了《史汉研究》、《中国史部目录学》、《中国文献学》、《亚洲诸国史汇目》、《中国史学史》、《司马迁年谱》、《班固年谱》、《杜佑年谱》、《袁枢年谱》等。此外还有《近世中西史目对照表》。晚年还主编了《黄河志文献编》、《孔子研究资料目初编》、《中国近现代留学生资料》、《山东地方志文献目录》诸种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大型资料著作。二是中西交通史和中外关系史。他是我国中西交通史和中外关系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1926年以发表《大月氏与东西文化》一文开始中西交通史研究,尤其是对郑和下西洋的研究尤为精深,积数十年之力发表一系列有关论文和专著,成为国内外研究郑和最有成就的专家。此外还发表过多篇论著,探讨中西文化交流史,并编成《六百年来中国与海外诸国关系资料汇编》,系统整理1368到1949年有关明、清、民国时期中外关系史资料,对此做出了突出贡献。三是中国近代史研究。郑鹤声也是我国近代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他在1931年就出版了《中国近世史》,被评为当时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代表作之一。他也是中华民国史的最早的系统研究者之一,40年代便有专著《中华民国建国史》行世。解放后,他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根据唯物史观重新认识中国近代史,发表了《太平天国妇女解放运动及其评价》、《试论义和团运动的性质及其历史意义》、《辛亥革命前夕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待帝国主义的态度》、《试论孙中山思想发展道路》等一系列论著,试图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中国近代历史,并修正了自己过去的一些见解。他还参加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的编辑工作,以及教育部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编定委员会工作,为近代史资料学及近代史教学作出了积极贡献。此外,他对中国政治思想史和文化史也多有研究。

  郑鹤声一生著述宏富,主要代表作有《隋唐间之史学》(1924年)、《中国史部目录学》(1930年)、《中国文献学概要》(1930年)、《中国史学史》(1928年)、《近世中西史目对照表》(1936年)、《郑和》(1945年)、《中国近世史》(1944年)、《中华民国建国史》(1943年)等。1984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工作者。1989年4月20日在济南病逝。

  郑鹤声是中华民国史的最早的系统研究者之一,40年代便有专著《中华民国建国史》行世。郑鹤声著:《中华民国建国史》由正中书局于1943年04月出版。目录为: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