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报人彭翼仲(2)

辛亥革命网 2014-02-21 00:00 来源:团结报 作者:刘相美 彭秀良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彭翼仲是晚清著名的报人,在中国报刊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彭翼仲先后办过3种报纸,最先办的是《启蒙画报》,于1902年夏间出版;其次是《京

  《京话日报》

  《京话日报》是彭翼仲所办3种报纸中影响力最大的一种,以市民读者为主要对象,日出铅印一小张,设有演说、紧要新闻、本京新闻、各省新闻、各国新闻、宫门抄、电报、小说、时事新歌、儿童解字、来函和商情广告等栏目,间刊插图。“演说”相当于今天的社论,主要是发表重要的言论。这家报纸曾经停刊过两次,第一次出版到1906年9月29日因彭翼仲罹难被查封;1913年9月在彭翼仲主持下恢复出版,只发行了20来天就又因得罪了袁世凯,被再度查封。

  《京话日报》的最大特色是散发着强烈的爱国情感,并且把爱国反帝形成一种社会运动,指导人们如何去实践。从《京话日报》自身来说,在它所有倡导的各次运动中声势最大的,得到了广泛响应的,莫如国民捐运动。

  对于“国民捐”运动的起源,梁漱溟晚年做过这样的记述:有一位热心的读者王子贞先生(基督教友,开设尚友照相馆),自己出资成立了“尚友讲报处”,专替《京话日报》做宣传。他在一次演讲中偶然提到庚子赔款4.5亿银两,莫如由全国四亿同胞一次凑齐还清的话。这话原是报上曾有过的话,他就写成一篇讲词,请彭翼仲阅正修改,随即作为彭、王二人合稿登出来,即是鼓吹国民捐的“演说”。不想马上有太医院院判张仲元投函说自己首先捐银200两,促请速订章程办法,早见实行。接连投函者纷纷而来,有个人,亦有集体(如消防队全体官兵),不出5天时间,累积认捐数字便达700多两。于是一篇议论就这样行动具体化起来。那篇讲稿大意说:庚子赔款言明4.5亿两,分年偿付,要到光绪六十几年上才得还完,连利息一起便是9亿两。这是中国人的沉重负担。现在东也加捐,西也加捐,各项加捐,要皆为此。为了抽捐,设局所,派员役,薪水工饭开支而外,还不免若干中饱,末后民间所出的恐怕一百亿两不止。民间负担不了,难免抗捐。官说“土匪抗捐”,民说“官逼民反”。前途痛苦,不堪设想。何如全国四亿人齐心合力,赶快一次自动地凑出来,救国救民即以自救——这样就叫它为“国民捐”。

  从1906年正月起,户部银行(户部即当时的财政部,户部银行后改大清银行)设立捐款总经收处,开始正式收捐。户部银行对于收款即行生息,声明如国家将来不提用,便本息一并发还。1906年8月20日,《京话日报》因《中华报》刊登《保皇党之结果》的报道受到牵连而被清廷警务部查封,彭翼仲被发配新疆,“国民捐”运动逐渐消沉下去。《京话日报》被封前1个月,户部银行共收捐银36万两,后来有的按规定退还本人。但到辛亥革命时,大清银行里还有国民捐款90多万两。

  《京话日报》的社会影响力是很大的,其发行量曾经一度超过一万份,成为“当时北京销路最大,影响最广,声誉最隆的一份报纸。”“流布北方各省,大为风气先导。东及奉黑,西及陕甘。凡言维新爱国者,莫不响应传播。而都下商家百姓于《京话日报》,则尤人手一纸,家有其书,虽妇孺无不知有彭先生。”

  《中华报》

  《中华报》的开办是由一个偶然的机会促成的,彭翼仲原本没有办第三种报纸的打算。1904年秋,《京话日报》销路扩大,原有的印刷能力颇感紧张,适有广东人朱淇要举办一份名叫《北京报》的大型报纸,来与彭翼仲商量增加机器设备和工人,给他代办印刷。等签订合同后,才知道朱淇是以“德商”登记的,这就与彭翼仲在思想上不大投契,卒于言语闹翻,取消了合同。但机器设备和工人却已由天津到达北京,无法退回,彭翼仲便自己加办了第三种报纸,这就是《中华报》。

  彭翼仲之所以将第三种报纸命名为《中华报》,一方面是他早已厌闻北京市面上把他的报纸称为洋报,因而才要如此定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愤激于朱淇借外人势力这件事,表明自己的鲜明立场。与前两种报纸不同,《中华报》全是用文言文,内容除新闻信息以外,以论政为主。彭翼仲说,《中华报》的用意在“开官智”,是专为当时社会的上层人士看的。

  纵观彭翼仲创办的这三种报纸,《启蒙画报》意在开启童智,《京话日报》意在开启民智,《中华报》意在开启官智。以一人之力而创办三报,且均获成功,深具影响,在我国早期报人中其例罕见。因此,梁漱溟给予彭翼仲极高的评价,说他是“清末维新运动一个极有力人物。”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