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和他的新诗集《尝试集》

辛亥革命网 2013-12-12 00:00 来源:人民政协网 作者:王鹏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1920年3月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初版《尝试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一部新诗集。作者胡适既以“尝试”白话诗的写作促进其“新文学”

图为初版《尝试集》封面

  1920年3月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初版《尝试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一部新诗集。作者胡适既以“尝试”白话诗的写作促进其“新文学”观念的形成,又以“新文学”观念为指导进一步深化他的新诗创作。他重视诗歌内容的探索“新路”,强调诗歌要写生活经验,抒真情实感。《尝试集》部分诗篇触及时事,表达追求自由和民主的理想,一些写景、咏物诗,也都具有新颖的意境和新鲜的思想气息。《尝试集》开创了白话诗的“新形式”,实现了“诗体的大解放”,为新诗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胡适1910年去美国留学,先学农科,后改学文科,1917年得哲学博士学位,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1916年他把《文学改良刍议》一文邮寄给国内主编《新青年》的陈独秀,陈把文章刊登在1917年第2卷第5期上,由此揭开了中国现代文学革命的第一页。胡适在我国首先创作自由体新诗,其《尝试集》是中国现代新诗的第一部诗集,影响甚大。

  1920年3月上海亚东图书馆初版《尝试集》,同年9月再版,接着又再版两次,印刷几万册,畅销一时。这部新诗集,分一、二两编。第一编收短诗23首,都是作者1916年至1917年留学美国时的作品;第二编收短诗29首,全是作者回国后在文学革命运动中写成的。第一编中所收的诗,大多为五、七言,尚未脱尽文言窠臼,胡适自己也说“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是用白话写诗的一种“尝试”。第二编中的诗篇,不仅用白话入诗,而且打破了五、七言诗的格式,代之以自由活泼的长短句;打破旧诗死板的平仄限制,代之以现代语音的自然音节;破除旧诗机械的押韵,代之以现代语言的韵律。《尝试集》在形式上冲破了旧诗词的枷锁镣铐,为新诗的大解放开辟了道路。同时,它在思想内容上,也有着反封建的时代色彩。

  胡适的诗,如《鸽子》流露出投身新文化运动的自豪感;《老鸦》以被封建余孽视为不祥之物的“老鸦”自况,托物言志,表达了敢于背离千古训律的骄矜之气和傲视权贵自走新路的执着意向;《关不住了!》(译诗),真切地写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造成婚与爱的错位,给一双纯情男女带来的情感痛苦。又如《四烈士冢上的没字的碑歌》,颂扬辛亥革命烈士的伟大精神;《威权》一诗,则描写了奴隶们的英雄形象,他们要磨断铁索,起来“造反”,表达了作者对残暴的旧制度的憎恨;《乐观》谴责封建军阀强权统治;《赠朱经农》抒发作者的理想与抱负;《上山》和《一颗遭劫的星》,都表现了诗人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尝试集》的特点,句不限长短,白话入诗,声不重仄平,音节自然,打破旧诗律的束缚,章法简洁,风格平实,语言熟练,节奏自然,开始显示了真正白话诗的艺术风貌。尽管存有明显的缺点,但它毕竟是“五四”文学革命运动后,出现的第一部白话诗集。

  《尝试集》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第一本新诗集。茅盾曾说《尝试集》“闪着资产阶级革命的光芒,但只是一闪而已”,既充分肯定了这部诗集在新文学中的地位,同时又指出它还没有充分地反映五四时代的革命精神,语言形式上也还没有彻底从旧诗词中解放出来,因此它只是资产阶级革命光芒的“一闪而已”。杨义在《中国新文学图志》中指出:“《尝试集》最重要的价值在于诗外,在于他为新文学运动率先试作白话诗的胆略,在于他拓展人们创造新诗的视野和勇气。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