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小说中映射出的世间百态

辛亥革命网 2013-11-19 00:00 来源:今晚报 作者:今晚报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辛亥革命以后,鲁迅在心情上产生了变化,他的小说也就及时地记录了这种变化,虽然这种记录是零散的,但我们还是感到了一种屈原式的“上

  辛亥革命以后,鲁迅在心情上产生了变化,他的小说也就及时地记录了这种变化,虽然这种记录是零散的,但我们还是感到了一种屈原式的“上下求索”的精神。

      他发现所谓国民的思想,在潜意识中有许多的奴性,这种奴性甚至渗透到骨髓里面去了。《阿Q正传》是他给所有的国人立传,他希望这个传记速朽,写作时感到万分的困难,“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这是一个思想启蒙者苦恼的寻找和追求,他寻求要创造怎样的时代才会有现代的国民,他是要通过普通人反衬出我们国人的魂灵来。在《一件小事》里,作者说善良的车夫身上所反映出来的人道主义思想,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自己的“小”来,却于“我”有意义,“叫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故乡》中的另一个“我”,对于闰土的同情与悲悯,是一种将自己也放进去的反省,希望孩子们过上一种“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在《孤独者》中,“我”最后去看魏连殳入殓后,“我快步走着,仿佛要从一种沉重的东西中冲出”,也是有一种自我情绪的流露,那是对于魏连殳被迫害后扭曲形象的一种怒吼和抗争;《在酒楼上》中,“我”听着吕纬甫的谈话对于他的敷衍与落伍感到无奈,在寒风和雪片中,吕纬甫和“我”的方向正相反,“我独自向着自己的旅馆走”,“倒觉得很爽快”,就是暗示着对于敷衍和落伍的反感;在《伤逝》里,涓生那种上天入地表达悔恨和悲哀的情绪,为的还是“向着新的生路跨进第一步去”,这种自省与反思是强烈无比的,在大段的抒情文字中,细心的读者还是能够找到他的那种苦苦追求。

     然而,各种“吃人的人”“改了”吗?对于《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作者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暴露出他们在复古守旧幌子后面,掩藏着的肮脏堕落之丑态。通过形象说明表面上社会制度虽然改变了,但是旧的社会制度和思想所产生的残余并没有去掉。阿Q式的革命、阿Q的“精神胜利法”、阿Q的种种幻想等,依然在统治阶级和普通民众中普遍存在,用周作人的说法,它还是士大夫夸示的情状。

     鲁迅曾满怀激情地迎接辛亥革命,非常敬佩孙中山的革命精神。他说:“中山先生的一生历史具在,站出世间来就是革命,失败了还是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也没有满足过,没有安逸过,仍然继续着进向近于完全的革命的工作。”他赞扬的是孙中山的不满足、不安逸、不腐败的革命精神,这也是他对于革命评价的基本标准。读《呐喊》《彷徨》的篇章,我们时时会感到作者那种像火一样的激情,同时感到作者也有像冰一样的冷峻;在这冰与火的相交之中,作家的内心是经历了怎样的煎熬,改造国民性的思想几乎是贯穿了鲁迅的终生。

     鲁迅是以启蒙主义和“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为宗旨,进行小说创作的。他用自己犀利的笔,刻画上层社会的堕落,描写下层社会的不幸,为的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是他改造国民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从一开始,他就自觉背上了沉重的负担,这是需要不断呐喊、挣扎并为之献身,而又不能立刻收效的工作;是一个民族需要几代人生生不息、为之奋斗躬行的事业;是一个至今也无法完成,并且是时进时退,甚至是进一步退两步的庄严前行。鲁迅义无反顾地开始了这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奋斗。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