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科学家周郇与《新法炮台议》

辛亥革命网 2013-08-20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许多西方的先进科技也随着通商口岸的被打开而涌进国门,渗入中国。一些知识分子首先接受西方先进的科学和技术,开始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许多西方的先进科技也随着通商口岸的被打开而涌进国门,渗入中国。一些知识分子首先接受西方先进的科学和技术,开始对先前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有了比较科学的解释。周郇就是清代后期很突出的一位科学家。本来周郇初习训诂,为词章、校勘目录之学,又为天文算数及西洋化电医矿诸学,汽机火器之法。

  周郇(1850—1882),字叔筼(或写作箦),(一作叔匀)。一字黍香,号郇雨。浙江椒江(今临海县)人。同治九年(1870)乡试)举人,会试考取为国史馆誊录,任满后议叙知县。光绪五年(1879)应聘于江南广方言馆,翻译科学书籍。译有《电学纲目》、《电气镀金法》、《制造巴德兰水泥理法书》,著有《作宝石砂轮法》等。又考察海防,作《治原策》、《富强策》、《新法炮台仪》。学政黄体芳荐其“以博物之才,抱经世之志,算术甄明,究心化学,士林中罕与等论。又熟悉中外交涉事宜,足供器使”。馆于四明蔡氏,尽发墨海楼藏书而读之,著作有《墨海楼书目补提要》、《黍香词》一卷、《黍香诗文集》二卷、后攻天文算数等近代科学,究心洋务,对经济、军事多所建言,著述《周郇雨遗稿》收其文《治原策》与《富强策》;。科技著作除《新法炮台议》外,又有《晷仪记》一卷,以及译著《镀金书》、《制造巴得兰水泥理书》、《电学纲目》、《作宝砂轮法》等。另有《周郇雨行状》为王咏霓所撰。(王咏霓(1838-1916)随许景澄出使西欧各国归来后,提出了革故鼎新的思想,主张引进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致力中华振兴。有感于“开矿产而无精通矿学之才,造机器而无能为机母之厂”,主张“立学堂以造士,广科目以抡英”(王咏霓《致杨晨书》)。

  周郇年青时初习训诂音韵之学,为俞樾所称赏。继习词章之学,有文名,曾馆于四明蔡氏墨澥楼,得以博览其家中的大量藏书。后习天文算数,转而研习西学,对物理、化学、医药、机电、圹冶、火器制造等无所不通,因被聘为江南广方言馆翻译。其间又究心于洋务。他认为,要办洋务,“必先知中国理法人情,必周知外国政教风气,又必兼知中外交涉时势情形,然后可以从事。”他还认为,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为此,他专门作《治原策》与《富强策》。江苏督学黄体芳读后大加赞赏,上疏推荐于朝廷,奉旨交总理衙门记名。郇雨对中国当时落后挨打的局面非常痛心,于是又专门亲历各处海口进行实地考察。经过考察,他看到沿海隘口“炮台之拙,炮位之少”,很难与外国的坚船利炮相抗衡,于是著《新法炮台议》一书。他在《新法炮台议》中指出:当时各炮台所采用的都是平击法,而平击法无论是射击距离和准确度都远远不如悬击法,应尽快更正。他对炮台和炮位的设置,都考虑得非常科学。指出炮台要“识线平基,高下曲折,随地布置。”而“设炮之法,首推算各炮轴心与水面号线各交点之相距尺寸,既得各准点距数,即依以定各炮高偏度数及弹药磅数。”同时,他还设计了炮台了敌房,“房上作斜坡,以避(敌方)炮弹,顶角有天窗,窗安照物镜,房中有收影镜,镜上画经纬线,与水面号线一一符合,敌船入号线内,可传意各炮台整备齐击。”另外,再设号表、号钟,敌船进到某一炮击点,即指挥某炮射击,以保证各炮的准确度。在此基础上,再加上“时时操演,试炮位以验其差否,练炮兵以察其能否,”在实战中更要考虑到潮水的涨落,天气的阴晴,即使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也要保证误差“不出二丈以外”。提督周廷珪对周郇雨的研究成果非常赞赏,即延请他指挥造筑,不料因病去世而未果。卒年仅三十三岁。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韩承铎著录略云:“《新法炮台议》一卷(钞本)。清周郇撰。炮台之议,晚清论者极多,盖海禁大开,门户洞放,有识之士皆鑽研其防守之具,姚锡光长江炮台芻议,要最为精赅,惟仅限于长江一地,未能遍及于他地也。郇此编全用新法,自今视之,固嫌其钝陋,然置于数十年前,已觉发精器美,足当得御之任。按郇尝历览江海隘口,见炮台设置拙劣,炮位稀少,亟思有以改善之,遂苦心虑从西人照法中悟得新式,著为是议,举凡射施之理安放之宜。并折算法,叙述详明,不同钞胥,抑又有心得,存乎其间焉。大抵姚书昧于算法,而此编复略于险要,可并观参览,互为补益,考郇书成,总兵唐廷珪见之,叹服不已,邀郇依法筑之,旋郇卒而未果。是未及实施试验也。台州经籍志当著其书。谓为稿本。此编缮写清新,不类草稿,殆即据稿本而录副者耶。惜乎是书徒有议论而乏绘图。台志云:先生此书著成之后,有同邑鲍鋆契吾者,素精算学,读其书欲为补图,至沪观折光镜道得疾,归以卒,是其图未成,与郇书之未及实验同可为扼腕者也。”。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鹿辉世著录略云:“《墨海楼书目补提要》不分卷(影印稿本)。清周郇撰。按是书乃郇手稿,而未成之作也。故四部之中,惟有经部中又以易类为多,全编凡著四十有九种,而易类三十五,书三诗七礼四,余类皆阙焉。篇中题胡承珙毛诗后笺云:其书不全载经文,摘一二语而条说之义在申明毛传,然从毛者十之八九,从郑者十之一二,能于毛传本文前后,凡复寻绎,究其指归。如实有难通者,乃舍而求他,故凡西汉以前古书,唐宋以后诸儒之说,三家诗异同之文有与毛传相发明者,无不广征博引,刻斩豪芒,故于语言文字名物训诂,恒有前人所未道及者,同时陈奂作毛诗疏,马瑞辰作毛诗传笺通释,俱推服其说,陈疏墨守毛传,是则间有取舍,此为稍异,而其搜求之富,则非陈马二君所及也。今举此一篇可知郇之于经学颇有深识,但斯编为未毕之作,殊可惜耳。”

  据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有清周郇撰《墨海楼书目补提要》不分卷(1933年《中国图书大辞典》编辑馆据手稿影印本)。本书为周郁读墨海楼藏书时所撰。全书共有提要四十九篇、内容均为五经,其中《易》类三十五篇、《书》类三篇、《诗》类七篇、《礼》类四篇。每篇首录作者、书名、卷数、版本,另行低二格写提要,简述作者生平、书籍异同,颇多考订;论及书中要旨、后人研究,颇精审。如刘表《周易章句》一卷下引《汉书》本传、新、旧《唐志》、《隋志》、《经典释文》、又转引《中经簿录》、《七录》及李鼎柞、晁说之诸说,辨析刘氏《章句》及宋忠等《易注之别。

  周氏经学以考证为主,此书广征博引,对研究经学流派、经学目录和从事经学辑佚均有一定意义,可供今日古籍整理者参考。本书封面署《墨海楼书录》,光绪元年(1875)五月初九日装订,椒江叔匀初稿。正文草书于无格纸上,字里行间甚多删改,天头地脚又有添加,是未定稿无疑。卷端云“补”者,书目可能有正编补编之分,复旦大学藏《墨海楼书目》一种,此中书原多已收入,正、补与其关系尚待考定。本书原拟收入《杨家骆清代著述志资料丛书》第二集第一种,但未见续书;原拟作《周叔匀先生列传》和《墨海楼书目补提要考》,也未实现。

  附录: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有《墨海楼书目》四卷,《墨海楼善本书目》一卷。佚名编(稿本)。

  周郇有《墨海楼书目补提要》稿本传世,《(民国)临海县志》周氏传说他“馆四明蔡氏墨澥楼(澥即海),尽发其藏书读之”。以提要与本目对照多合,故知本目中书籍为四明蔡氏所藏。蔡氏之名号、生平不详。二书目均以黑格纸抄成,《墨海楼书目》收书三干余种,按经、史、子、集分为四册,各册之内略依四库,但不注出下属类名而标以一、二、三、四、……,如经一、经二多收易类,经三收书类及部分诗类,经四收部分诗及《周礼》,《皇清经解》三百二十本分上、中、下在经十五、十六、十七,看来蔡氏大体按藏书柜架分编书籍。各书著录也不够统一,除书名、卷数、本数外,间或注明作者、版本,其中较佳之本也有注明藏章、序跋的,如经部十明版《十三经注疏》三百册五卷,九十五本,注明:“万历廿一年刻本,有越国国书之章,大逾寸,及吴兴沈朗倩家藏文苑印。”《墨海楼善本书目》一卷二册,卷端题《墨海楼善本书目》,书衣作《明存阁善本书目》。分经、史、子、集四部,内依四库次序编排,但有错乱。每书著录书名、卷数、版本、册数,凡遇佳纸、名印,各种题签也一一注明,较前目统一而详细·共收图书八百多种,以明本为主,间有元本、清本、抄本,内容多从前目中抽出,但著录时有详略异同,如《古易世说》前本有“自卷三至十七卷,止缺(一)、(二)、(三)三卷”。此本无。《易存》此本记为“归来草堂订本旧抄,”前本只提,“旧抄”,故可以互补。

  书目卷端下注有“癸亥三月写”,联系周郇清末在墨海楼读书,此书目似编于清同治二年(1863)。间有校议,如邢云《古今律历考》原作明万历本,后改作明原刻本;《五朝纪事》、《百家类纂》等书版框上有“重出”;书中又夹签条“元刻本《内经灵枢》廿四卷二本”当为后补。

  作者简介:王桂云,男,1932年4月生,原籍文登市,现居青岛市,原任青岛市博物馆副馆长,1992年离休,高级经济师,青岛市十大藏书家,山东省十大书香人家,齐鲁书香之家,社区公益之星。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