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绩与《五万卷阁书目记》

辛亥革命网 2013-05-29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清末著名的诗人、书法家、藏书家、刻书家李嘉绩,富藏书。年幼时,喜文翰,他喜欢读书,曾经在盐、粮道幕府供职,将所有收入,全部用作
  清末著名的诗人、书法家、藏书家、刻书家李嘉绩,富藏书。年幼时,喜文翰,他喜欢读书,曾经在盐、粮道幕府供职,将所有收入,全部用作购买书籍。后来作官每到一地,必访问书肆,先后在西安、济南、四川等地购书数百种,建藏书楼“五万卷阁”、“双桐书屋”、“江上草堂”、“代耕堂”等,藏书号称五万卷,成为清末著名的藏书家,并撰有《五万卷阁书目记》,光绪十年(1884)毛凤枝《五万卷阁书目记·序》云:“余友李云生藏书富有,博览不倦,与余有同好”端方《五万卷阁书目记·跋》云:“潞河李大令(云生)藏书五万二千余卷,皆经世明道若帛粟之不可少者”自编有《五万卷阁书目》。他博学善文,在浮沉宦海之余,诗人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现刊定的作品近3000首,均收录在《江上草堂前稿》、《代耕堂中稿》中。他在清末书坛也较有名气,“工书,隶学礼器碑,真草近钟可大。”(《益州书画录》)尤其擅长隶书。著有《华州治水道记》、《江上草堂前稿》、《榆塞纪行录》、《代耕堂杂著》、《代耕堂全集》等。

  李嘉绩(1844-1908)四川成都人,字云生,一字凝叔,号潞江渔者。祖籍直隶通州(即今北京市通州区),其曾祖父静斋公李源曾为官四川,后占籍四川华阳(今四川成都)。李嘉绩生于道光二十四年,卒于光绪三十三年,享年六十五岁。

  李嘉绩一生四处飘荡。在他出生的当年,父亲李光谦到云南作知县。在道光甲辰(1844年)至咸丰乙卯(1855年)12年间,其父先后做过云南师宗(今云南师宗县)、阿迷(今云南开远市)、罗平(今云南罗平县)、宝宁(今云南广南县)等地的知县和镇雄州(今云南镇雄县)知州,因此李嘉绩从少年时起,就随侍在父亲身边,也初尝了动荡年代生活的难辛。在李嘉绩12岁的时候,父亲因积劳成疾去世。四年后,又经历了丧兄之痛。17岁时与母亲从云南回到了四川成都。

  从同治六年(1867年)起,到光绪三年(1877年)的十余年的时间里,李嘉绩开始了自己的游幕生涯。先后在李兰舟、顾开第、吴吟谷、白朴臣等处做幕僚,同时也广交朋友、诗酒酬唱、游历山水,足迹遍布四川的荣州(今四川荣县)、韩滩(今四川金堂县赵镇)、通州(今四川达州)、重庆、德阳、中江(今四川中江县)、富顺(今四川富顺县)等地。从咸丰九年(1859年)起至光绪二年(1876年)十八年的时间里,作者创作诗歌达1500多首。经作者删削取舍,只保留了四分之一的篇幅,编成了四卷十四集的《江上草堂前稿》,共存诗389首。

  嘉绩以议典史身份,投军从戎,后被保荐知县,光绪三年(1877年)四月,34岁的李嘉绩告别亲友,北上求仕。越剑关,踏栈道,经过一个多月的艰难跋涉来到陕西任职。历任官署要职,政绩卓著,名声大振。初到陕西,就进入西安谳局(主管审判的机关),并办理抚院文案。同治年间(1862-1875),庚子年(1900),华州发生大旱灾,李嘉绩上表请奏,从国库拨发白银一万两,杂粮五千石,使百姓度过灾荒,未有一人饿死。从此开始了他一官万里、禄养薪劳,燕赵歌成又付车尘马足间的仕途生涯。从此也和陕西结下了不解之缘。在随后的31年的人生历程中,李嘉绩除了在光绪三年五月至光绪四年(1878年)九月一年多的时间,因上都铨曹,顺游济南、临清,探访故籍通潞外,绝大部分时间生活在陕西。筮仕于陕西,卒身于任上。

  李嘉绩在陕西为官,直至身卒任上,多为地方官,从陕南至陕北均留下了他的政绩。他先后任职汉中府、汧阳(今陜西千阳县)、保安(今陜西志丹县)、盩厔(今陜西周至)、洋县(今陜西洋县)、韩城(今陜西韩城市)、扶风(今陜西扶风县)、华州(今陜西华县)、邠州(今陕西彬县)、临潼(今陜西西安市临潼区)、富平(今陜西富平县)等地。

  李嘉绩在陜西期间,仍然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的诗文。初到陜西任职不久,他就成为西安“青门萍社”的成员。与谭麟、万方煦、毛凤枝、谢威凤、秦毓琪、刘开第、王权、彭询、席裕驷、赵元中诸人,讲学论政,诗词唱和,在陕西、甘肃有一定影响。李嘉绩的诗歌创作,“初学朱王,吐词妍雅。”及至他光绪十一年(1885年)奉使榆塞,筹办开源节流之事。光绪十三年任职汧阳,耳闻目睹了中国社会的实际,体察了底层民众的生存状况,其诗歌风格变得“精苍劲健,一洗平畅绵丽之习。”后来李嘉绩又两到陜北,即光绪十六年出任保安令。光绪十九年又奉使到陜北赈灾,行程涉及肤施、安塞、靖边、定边、保安五县。这些经历,使他的诗歌创作又上了一个台阶,“高亮雄儁,以诗代史。如生驹俊鹘,逸气绝尘。又如共张宾王猛一辈人语,忼爽英伟中具有条段。”后来李嘉绩辗转任职关中诸县,虽政事繁重,但诗歌创作也更丰。这个阶段的诗歌,“诗境益苍深疏秀,”“畜艳于枯淡,弢采于真朴,不悦时人之目,而赏音者怡神忘味。”李嘉绩从光绪三年入秦,到光绪三十三年卒于富平任上,在这三十一年的时间里,共创作2564首,编成了25卷37集的《代耕堂中稿》。

  嘉绩曾有一个心愿,想借鉴宋代郑刚中《北山集》的编辑方法,将《代耕堂集》分为前集、中集、后集。宦海所作为前集、中集,去官后所作为后集。可惜这个心愿并未能如愿,作者就抱憾任上,这既是作者的不幸,也是清末文坛的一大遗憾。

  清光绪八年(壬午年 1882年)秋天,李嘉绩奉使催科,开始了他的第一次陕北之行。诗人由西安出发,经蒲城、澄城、白水到达鄜州(今陕西富县)。当年,“诗圣”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战祸,携妻带子,走的也是这条线路。鄜州是李嘉绩此行的最北端。回程时,诗人经中部县(今陕西黄陵县)、宜君县到同官(今陕西铜川市)、三原,又从三原向东,游历了郃阳(今陕西合阳)、韩城,回到西安时已近岁暮。本次陕北之行,作者创作的诗歌收录在《代耕堂中稿·北征草》中,共16首。之所以命名为《北征草》,正如作者所说“征途即事,吊古懷人。杜子《北征》,触情自況云尔。”现将《北征草》中和陕北有关的诗歌摘录如下: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