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藏书家赵宗建

辛亥革命网 2013-05-10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清末藏书家赵宗建,少孤好学,文采斐然,晚年独居野寺,专心谈禅。所为诗文,清迈有气格,有《赵氏三集》。,清末藏书家赵宗建,
 

  清末藏书家赵宗建,少孤好学,文采斐然,晚年独居野寺,专心谈禅。所为诗文,清迈有气格,有《赵氏三集》。旧山楼藏书始于其曾祖赵同江及祖父赵元恺,赵宗建又在苏州、常州一带广泛搜求,汪阆源藏书也归其所有。赵宗建书斋即“因其旧而拓新之”,名其楼日“旧山楼”。赵氏重典藏,其书很少借人,撰有《旧山楼书目》、《旧山楼藏书记》。张瑛、邵渊耀均撰有《旧山楼记》。卒后,藏书多归盛宣怀。

  赵宗建,(1824~1900)江苏常熟人。字次侯,一字次公,一作次山,号非昔居士。室名非昔轩、味梦轩、拜诗龕、旧山楼、双梓堂、宝墨斋、下榻山楼、古春树屋、宝慈新居、梅颠阁。曾存有宋钞《太宗实录》五册。自称为宋代宗亲“先世宗室玉碟,由江阴迁常熟北郭,是为宝慈里赵氏”,“曾祖同汇,祖元恺,按蔡使司经历。父奎昌早逝,少孤好学,文采斐然,然而数试未中。以太常博士就试于京兆,平时的主要工作就是管理皇家的图书。但他志节磊落,独居野寺,不与人来往。不趋达官的个性,不久罢归。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后,社会一片动乱,文物流散严重。赵宗建得其机会,凭着精熟的眼力,确切的考究,经过一个很长的苦心艰辛、刻意搜寻的过程,陆续收购;加上祖先的藏书,使其秘本、精本架架饱蠃。江南多有书画、典籍散佚,他广购博收,如汪阆源家旧藏,又至苏、常两地采集,所以他的藏书日益繁富。编撰有《旧山楼书目》2册,著录漫无次序。有大量稀有版本,如司马温国公写《资治通鉴》草稿、朱子写《大学章句》草稿、徐霞客的手书游记底稿、钱曾手写的藏书目录、钱谦益日记、信稿、红豆山庄杂记、手笔以及大量的宋元珍籍、名人日记、信札等等。他作有《旧山楼藏书记》。

  太平天国时期,据赵宗建亲自编定的《旧山楼书目》,可以看出,藏书鼎盛时,仅宋、元刊本及著名手抄本就有二百余种,其中最突出的,除《古今杂剧》外,还有宋本《窦氏联珠集》、元本《资治通鉴纲目》残本、司马光《资治通鉴》草稿本、朱熹《大学章句》草稿本、钱谦益甲申、乙酉日记两本、信札及《红豆庄集》手稿等,件件几乎是国宝级的秘本,至于明刻本、抄本和骨董、书画等,则不胜枚举,已是大巫见小巫了。如许名物得归赵宗建,可谓宝剑赠英雄,鲜花送美人,也是适得其所。一八八五年,赵宗建开始修葺半亩园,在园东地势最高朗处,建三楹“旧山楼”为藏书处,由曾国藩题额。与楼相属为“梅巅阁”,作专供宝书的金屋,一般是“不以示人”的。楼前白松红豆,相依相恋,楼后小山窈窕,山上植梅五百株,山巅名“过酒台”,有石台石凳,西见虞山清远,而东墙外报慈桥畔有酒家;园中还有因藏元人王冕《梅花手卷》而名的“梅花一卷廊”、“秦权汉镜铁如意斋”、“拜诗龛”,诗情与野趣皆得。此后虽然曾国藩几次邀请、委差,但他已无心仕途,加上生活的相对安逸、富足,决意专享文字山水福了。

  赵宗建性“负豪侠气,善饮酒,崇风雅,喜延宾客,居于北山之麓,作园林,建藏书楼名“旧山楼”。张瑛、邵渊耀均作有《旧山楼记》。作诗文清迈有气格,四方名士来游者,乐与款洽。”翁同和、赵烈文、宗源瀚等是常客,一时旧山楼成为文人雅集之所,常熟一地的文化中心。我们的脑中不禁浮现出这样一幅历史画面:半亩园里梅花开时,香雪成海,赵宗建书城坐拥,以磬石置彝鼎器,焚香点茶,开素书秘典而读;夜灯时分,三五高朋携壶过园,主人出藏共赏,宾客时时惊叹,渐趋雄倪放谈,顷刻卮尽,于是更上高台,隔墙呼酒,短歌长吟,而酒痕墨沈,素笺古香,谈风口沫,一时俱飘浮于楼中。此时帘外,溪山皆白,月光皎映,惊动梅枝上的宿鸟,朴棱棱飞起,似不知人世间有此大乐也。“三百年来第一家,修篁古木静无哗。好事每愁花易落,留宾不厌酒频赊。梅巅绰有元华气,尚恨窗棂面面遮。”这是至友翁同和赠赵宗建的诗句,正可用来作此画的品题。

  其藏书大多为抄校稿本、仿宋刊本、明刊本、汲古阁本殿本及清代精刻本,文献价值极高,且有大量稀有秘籍,如宋椠《窦氏联珠集》、司马温国公《资治通鉴》草稿、朱子《大学章句》草稿、徐霞客手书游记底稿、钱曾手写藏书目录、钱谦益日记、信稿、红豆山庄杂记、手笔等。宋本有34种,元刊本30种,珍贵之藏本是明赵绮美脉望馆抄本《古今杂剧》,这批元明杂剧共64册,242种。原为明代常熟藏书家赵琦美藏本,后经钱谦益“绛云楼”、钱曾“也是园”,以及张远、季沧苇、何煌、赵宗建、丁祖荫等藏书家递藏,保存至今。编撰有《旧山楼书目》2册,著录无次序,共录558种,后经其子赵仲举,字能远,补录147种,全是善本书。他作有《旧山楼藏书记》。张瑛、邵渊耀均作有《旧山楼记》,记录了所藏善本16种。所有藏书秘不示人,叶昌炽曾至其馆,亦未能见其藏书。孙赵士权,字不骞,号均千,颇通目录版本学,被日寇所杀。藏书印有“非昔元赏”、“次侯读书”、“下榻山楼”、“赵次公真赏”、“开庆堂赵”、“赵不骞印”、“铁如意斋”、“赵押”等数十枚印章。卒后,藏书多归于盛宣怀、张元济、缪荃孙等家。刻印过赵允怀《常熟县虞山三峰清凉禅寺志》、《赵氏三集》等。著《旧山楼诗录》、《非昔居士日记》、《庚子非昔日记》等。兄赵宗德,字价人,翁心存曾在赵氏旧山楼坐馆教书,赵宗德时在京任太常博士,翁同龢经常与赵宗德切磋古籍、金石鉴藏。

  一九00年五月二十六日,赵宗建在旧山楼逝世,时年七十三岁。藏书由其子赵仲举继承,赵仲举卒后,大半归二子赵士策,部分属出嗣的长子赵士权。清未民初,赵士策收藏之书,大量散出,多为邑人丁祖荫购得。据采访赵士策之子赵昌元,《古今杂剧》原来贮藏在“梅巅阁”中的原系脉望馆遗物——二对紫檀木书柜里,丁祖荫就是在民国四年(一九一五),向旧山楼购其中一对书柜,内贮书籍作为赠品而被其巧得的。至一九二四年,军阀齐燮元、汪永祥江浙混战,军队曾驻旧山楼,将赵士策所留之书当作柴草做炊薪用,兵退以后,残帙破纸与马粪相杂,楼上下一片狼籍。一九三七年十一月,日寇攻占常熟,赵士权之子赵千钧守家不去,与日军奋臂相执,骂敌不屈,被杀害于园中;所藏经籍金石书画,悉被掠夺。至此,赵氏藏书世家从此不闻。

  据沈传甲《关于古今杂剧流传的秘闻》称:书之聚散存亡,有人巧取豪夺。约在民国初年,赵家叔侄不睦,争夺藏书。有时家人将书籍置于柴筐中,偷运到城中卖给书肆。此种丑事被一些喜欢古籍的乡绅知道了,便相约到旧山楼观察风色。常熟城里的收藏大家丁祖荫也侦知此事,便提前来到赵家,看到赵氏妇孺辈对古籍之珍贵价值毫无所知,便以低价将古今杂剧等书占为已有。据说,丁祖荫购得此书后,为掩人耳目,将此书藏在自己所乘的轿子坐柜中,带回城中,密藏于自家的缃素楼,并绝口不提所购之书的名目。他还在书上题跋,有人说他是故作烟云,曰:“初我曾见我虞赵氏旧山楼藏有此书,假归,极三昼夜之力展阅一遍,录存跋语两则。卷首尚有所谓元刊明刊杂剧曲目,又也是园藏书古今杂剧目,古名家杂剧目录,刻元人杂剧选目录,待访古今杂剧存目及汪氏录清现存目录十四纸,时促不及详录,匆匆归赵。曾题四绝句以志眼福。云烟一过,今不知流落何处矣。掷笔为之叹息不置。‘容台脉望小神仙,炳烛丹黄待漏前,点出盛明新乐府,神宗皇帝太平年。武康山下鬼声哀,也是园中历劫来。何事明珠遗百一,不随苍海月明回。未谙音律老荛翁,甲乙分题箧衍中。此是清常编定本,纵然异曲也同工。词山曲海等尘沙,散入汪黄又赵家,莫向春风笺燕子,更谁能唱后庭花。’”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