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宗楙与《续金华丛书》

辛亥革命网 2013-04-23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胡宗楙,浙江永康人,原名宗楚,字砚山,号季樵。宗楙为胡凤丹第四子,父凤丹,字齐飞,又字月樵,晚岁自署双溪樵隐。历官湖北候补道,

  父子从事同一事业的藏书家,在中国历史上也许只有胡凤丹父子。胡凤丹历经十载寒窗,辑刻《金华丛书》对保存金华的地方文献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他弥留之际,不能讲话,仍用手指三次指着书桌上未来得及整理的高高书堆,对儿子胡宗楙寄予希望。清同治年间,永康人胡凤丹深忧于此,有志纂刻金华先贤遗著,并从《四库存目》中录出金华籍名人遗著书目165种。由于当时条件所限,胡凤丹只找到存书70种,他“精心校订,十载寒窗”,按经、史、子、集四部编纂刻印成《金华丛书》,共340册。之后,胡宗楙没有辜负父亲的厚望,继其未竟之业,又陆续找到了42种,以续《金华丛书》之缺,线装成340册,分29函布装,其刻印精致,号称善本。继成《续金华丛书》,共120册。两部书合计收录112种,460册,约4600万字。在完成了父亲遗愿的同时,也给故乡金华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更为浙江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留下了丰厚的精神遗产。

  胡宗楙(1867~1939),浙江永康人,原名宗楚,字砚山,号季樵。宗楙为胡凤丹第四子,父凤丹,字齐飞,又字月樵,晚岁自署双溪樵隐。历官湖北候补道,加盐运使,晋荣禄大夫。曾主湖北崇文书局十余年。生平嗜好古籍,收罗阂富,有十三万卷藏书楼。于金华乡邦文献搜集、整理尤勤。以一人之力校刻《金华丛书》行世,为学林所重。宗楙生于清同治六年(1867),因自己家建有藏书楼“十三万卷楼”,常常是一下课就钻进书房看书,以致忘记吃饭和睡觉。他从小有神童之誉。长大后,受父亲影响,也喜欢搜集故乡的先哲遗著。光绪十六年(1890)九月二十五日其父去世,宗楙流着眼泪接受遗命,发誓以完成父亲未竟之事业为己任。

  宗楙20岁(光绪十九年1893),参加县府院考试,三次都得第一。分试中副元,任奉化县教谕。也许这个世界就爱和他们父子开玩笑,胡宗楙也是参加科举考试未中。由于考场意外受到打击,他无意再参加考试。迫于生计,不得已就任奉化县一个教职。光绪二十年,科举废除,宗楙遂无意仕进,转向实业界。业余时间,致力于整理其父生前所辑刻书籍。光绪二十一年(1895),终于把父亲生前花费大量心血陆续辑刻的《金华丛书》结集出版,线装成340册,分29函布装,其刻印精致,号称善本。

  宗楙先受上海阜丰公司之聘,任工艺总局提调,后又相继在中国银行、货币交换总所供职。其间曾一度耀为直隶州知州。民国六年,筑颐园于天津,其后即家居不出,专事收藏、校刊古籍以终。在治学方面,宗楙受其父影响极大。尝言其父弥留之际,以手指筐上遗书者再,乃泣血受命。不久因家道衰落,藏书散出,即自誓以刊行先哲遣书及恢复藏书为己任。隐退后,先刊补《金华丛书》成,又辑校《续金华丛书》,得五十八种。尔后便一意聚书,吃吃访求,先后所得不下十六万卷。筑室五楹,甲乙四部外,别辟一室,专储乡邦文献。一生著述甚富,除《金华经籍志》外,尚有《群书考异》、《段注说文正字》、《昭明太子年谱》及《永康人物记》等多种。另有《梦选楼诗文钞》四卷。(事迹详见民国二十三年胡氏所作《甲戌自述》)。

  光绪二十年(1894),几个兄弟分家,因家道衰落,不得不变卖家产,包括其父生前花大量心血搜集购买的各种书籍。宗楙原希望由自己独自承担债务,而让父亲留下的书籍得以保存。然而他的意见未能被大家采纳,最后仅留下故乡先哲典籍,其余的都卖给了书商。宗懋为此心痛不已,多日不能放下心怀。夫人担心他抑郁成病,劝他出门旅游以散心。宗懋于是在夫人的陪同下来到杭州,晚上住在吴山脚下的文昌阁,心中暗暗立下誓言:有朝一日得志的话,第一件事就是刊刻故乡先哲的遗著,完成父亲未竟事业;第二件事就是收购各种善本古籍,以恢复家中的藏书量。

  稍后,宗楙奉命调任扬州保甲总巡江甘团练管带,每天带兵在蜀岗梅岭间巡逻,这情形被其恩师、我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和实业家、辛亥革命后的浙江首任都督、浙江铁路公司经理汤蛰仙先生获知,他特意赶到扬州去探望宗楙,临行又向宗楙要了照片,回去后暗中为他积极奔走,替他办好再次参加科举考试报名事宜,最终说服宗楙在光绪二十九年癸卯(1903)再次参加科举考试。或许是冥冥中的巧合,结果仍只中第37名,名次和10年前的36名只差一位。但这次考试无疑对宗楙的整个人生轨迹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考中举人后,宗楙得以知县分发江苏转官直隶,不久升任直隶州知州。

  虽然宗楙很想在官场上有所作为,让自己的才华能为世所用。但不久后就感到失望。他结识了也是世交的著名实业家、上海阜丰公司创办人孙多森兄弟。孙氏兄弟的祖父孙家鼐为咸丰九年的状元、光绪帝师,也是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的创办人。他们的外祖父是两广总督李瀚章,也就是清末洋务重臣李鸿章的大哥,和其父凤丹为好友。孙多森和宗楙两人年龄相仿,学识相近,因此一见如故。宗楙在孙氏兄弟的劝导下走上了实业救国道路,先后就任于上海阜丰公司、北洋滦州官矿公司经理、直隶劝业导署总务科科长兼矿务、中国银行总行秘书长、中国银行副行长、河南中国银行行长等职,其业绩受到北洋政府的嘉奖。

  在繁忙的公务活动中,宗楙一刻也未曾忘记父亲的临终所托,时刻不忘对故乡先哲遗著的搜集整理,常常为购入一善本而不计所出。

  1919年,因一直欣赏他才干的顶头上司和好友孙多森积劳成疾去世,宗楙辞去公职,定居天津,专心一意为完成父亲的遗命而奔波。他潜心钻研先哲典籍,搜集金华地方文献作为《续金华丛书》的资料。在搜集宋代金华先贤郑刚中的作品时,因郑刚中所著《周易窥余》,各种有关藏书文献典籍中均很少见到,只有京师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四库全书》本中收录。但到京师图书馆去抄录一定要先购券,购券需用重金作为押金,时间又有限制。胡宗楙从他住处到城北京师图书馆来回有10多公里路,数九寒天,他冒着大风雪出门,怀里藏着干粮徒步前往,为节省时间,中午就用干粮充饥。有时来不及带干粮,为多抄书就忍饥挨饿一天。这搜书过程的艰辛,不是亲身经历的人很难体会的到。

  胡宗楙在《续金华丛书》序言中谈到:“自从含泪接受父亲临终前的遗命,一刻也不敢忘记。即使为生计所迫奔走在大江南北时,身边也始终带着书,以备查考,不敢有丝毫的松懈。”为能早日完成父亲的遗愿,他终日奔波在各种书店和书铺间寻找有用之书,生活上节衣缩食,安步当车。他归纳自己碰到了三大难题:一是故乡的先哲遗书大多被同乡后辈收藏,如果自己人在故乡,可能搜集工作会相对容易些,而自己背井离乡,远在天津,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先贤的善本,往往是价格超过瑰宝,无力承受;二是盛世刊刻丛书,大都是广借善本,参互考订;而自己生逢乱世,珍本古籍大都流散,即便要向人借也无处可觅;三是要使刊刻之书流传后世,且经得起检验,必须请学者探讨校订,而自己一介书生,交往不多,与人商讨,又苦于缺乏经济实力。继承父业,谈何容易。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