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发展中国家和平外交六十年

辛亥革命网 2010-08-17 00:00 来源:中国改革网 作者:中国改革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发展中国家作为在世界非殖民化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民族国家群体,构成了国际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推动国际体系转型的重要力

  发展中国家作为在世界非殖民化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民族国家群体,构成了国际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推动国际体系转型的重要力量。在新中国六十年的辉煌外交画卷中,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和第三世界的重要一员,始终将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作为中国外交的基本立足点。当前,中国与诸多发展中国家新兴大国的崛起,众多发展中国家区域组织的蓬勃发展,已成为推动国际体系转型的重要力量。在此背景下,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关系的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正在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为总结建国六十年来的中国外交经验,本文拟对中国对发展中国家外交战略进行了总结与分析。本文的课题来源:2008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当代中东国际关系中的伊斯兰因素"(08JJDGJW256);2008年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中东伊斯兰地区与国际体系转型研究"(08JZD0039)。本文同时得到2006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7年上海市"曙光计划"、上海外国语大学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支持。

 
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中国对发展中国家外交战略
 
在改革开放前的30年间,中国的对外战略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的"一边倒"战略、60年代的"反帝反修"("两个拳头打人")战略、70年代的"一条线"和"一大片"战略三个发展阶段。这30年是发展中国家完成非殖民化进程、实现民族独立的30年,也是发展中国家通过亚非会议、不结盟运动、77国集团等方式团结合作,发展成为一支重要国际力量的30年。在此期间,尽管中国的对外战略进行了两次重大的调整,但中国支持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却始终保持不变,进而奠定了双方团结合作关系的坚实基础。
 
毛泽东早就十分重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解放斗争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并据此分析世界形势和中国形势。早在1946年8月,他在会见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时就指出:"美国和苏联中间隔着极其辽阔的中间地带,这里有欧、亚、非三洲的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国家。美国反动派在没有压服这些国家之前,是谈不到进攻苏联的。"在这里,毛泽东已深刻认识到美国的战略目标并非入侵苏联,而是通过"把西方国家和一大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纳入自己势力范围内",而实现美国的世界霸权,进而初步认识到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在两极体制下的特殊地位。
 
1955年毛泽东在接见英国工党代表团时明确指出,"这广大的中间地带的人民中,亚非两大陆就有十四亿,还有欧洲的人民,都是我们反对美国侵略的同盟者。"与此同时,伴随众多新兴独立国家的出现和1955年万隆会议的召开,第三世界开始作为一支独立力量登上国际舞台,中国更加明确地意识到相同和相似历史命运,构成了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重要基础。在参加亚非会议期间,周恩来在补充讲话中提出:"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然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相互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基于上述认识,中国明确将支持亚非拉国家民族独立和解放作为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在1956年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上指出:"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各国的民族独立解放运动,以及世界上一切国家的和平运动和正义斗争,我们都必须给予积极的支持。"中国将与发展中国家"站在一条战线上","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
 
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毛泽东的"中间地带"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突出体现为两个"中间地带"的观点。他指出:"中间地带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指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两部分都反对美国的控制。"这一论述表明"三个世界"理论的雏形已经具备。1964年毛泽东在同美国友人的谈话中,首次使用了"第三世界"的概念。他指出:"美国在两个'第三世界'都遇到抵抗。第一个'第三世界'是指亚、非、拉。第二个'第三世界'是指以西欧为主的一批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有些还是帝国主义的国家,……"当然,毛泽东在这里阐述的"第三世界"仍然是"中间地带"理论的不同表述。
 
1974 年,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时明确指出:"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主要在于号召广大发展中国家团结起来,并联合第二世界国家,共同反对美苏的霸权主义。毛泽东明确指出中国属于第三世界,中国和第三世界国家要相互支持、相互帮助。
 
从毛泽东的"中间地带"理论到"三个世界"理论形成历时近30年,这一过程与民族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万隆会议的召开、不结盟运动的诞生、77国集团的出现,直至第三世界形成的历史进程是同步的,充分反映了中国对发展中国家国际地位认识的不断深入和提高。"三个世界"理论不仅为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构成了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国际战略思想的核心组成部分。在"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外交战略可以概括为:
 
(一)支持发展中国家的民族解放事业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斗争
 
在20世纪50~70年代,支持正在争取独立的民族解放运动,支持新独立的民族主义国家维护民族独立,是中国对发展中国家国家政策的主要内容。在西亚非洲地区,中国大力支持西亚北非国家和人民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的斗争。中国积极支持埃及、伊拉克、黎巴嫩等阿拉伯国家的民族解放斗争和巴勒斯坦恢复民族权利的正义斗争;支持安哥拉、几内亚比绍、南非等非洲国家反帝、反殖和反种族主义的斗争;支持安哥拉、扎伊尔、阿富汗等国反对苏联侵略的斗争。在拉丁美洲,中国对古巴革命、巴拿马要求收回巴拿马运河区主权的正义斗争和多米尼加反对美国武装侵略的斗争,都给予了坚决支持。
 
在20世纪60~70年代,拉美国家掀起的争取200海里海洋权的斗争,77国集团在联合国内所进行的维护发展中国家经济权益的斗争,构成了当时发展中国家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斗争的主要表现,中国对此予以了大力支持。在1974年在联合国第六届特别会议上,邓小平代表中国政府发言,就第三世界国家的共性特征以及共同面临的任务,如何消除国际政治和国际经济中的不合理现象等问题作了全面的阐述,得到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认同。
 
(二)对发展中国家给予无偿经济援助
 
在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给予了大量无偿经济援助,其重要战略考虑是通过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经济援助,巩固其政治独立。周恩来指出:"中国是一个刚刚解放不久的国家,我们的经济还很落后, 我们在经济上还没有完全独立。""但是由于我们认识到,经济上的独立对于巩固政治上的独立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在自己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也愿意在可能的范围内贡献我们的微薄力量,帮助其它国家经济的发展。"
 
1963年底至1964年初,周恩来在访问非洲的过程中,正式提出了中国对外援助的八项原则。在访问回国后,周恩来指出,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对非洲国家的援助,也适用于我国对亚洲和其它新兴国家的援助。" "我们对兄弟国家和新独立国家进行援助,把他们的力量加强了,反过来就是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这对我们也是巨大的支援。"为了指导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援助,中国对外经济联络部连续召开了五次对外援助工作会议。中国对外援助的数额从50年代至70年代中期一直保持连续增长(参见下表),特别是在20世纪70年代前半期,中国的外援占同时期国家财政支出比例的5.88% ,其中1973年高达国家财政支出的6.92% 。从1970~1978 年,中国共帮助37个国家建成470 个项目,超过前16 年(1955~1970 年)建成项目的总和,其支出为新中国成立以来21 年总和的159 %。非洲是当时中国对外援助的重点,在1956~1977年间, 中国向36个非洲国家提供了超过24176 亿美元的经济援助,占中国对外援助总额(42176 亿美元)的58%。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