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家宋君复与青岛第一体育场(4)
辛亥革命网 2012-06-11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宋君复(1897~1977),绍兴城区小坊口人。父为制鞋工匠,早亡,赖母、兄抚养成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进私塾读书,两年后转入浸礼会所办小学求学。毕业后考入杭州蕙兰中学。民国5年(1916),以优异成绩考取公费留学美国,先在柯培大学学物理,毕业后,因感我国体育之幼稚,又进美国麻省春田学院专攻体育。回国后,执教于蕙兰中学,从1926年起,历任沪江大学、沈阳东北大学。他回国时,由于东北已被日本占领,宋君复不愿回东北,他和同时在东北大学体育系任教的郝更生夫妇一起来山东大学任教。
1932年—1937年、1946年—1949年,宋君复教授先后两次在青岛的国立山东大学任教授兼体育部主任,并在1948年8月作为中国篮球队教练,再次参加了在伦敦举行的第十四届奥运会。新中国成立前,中国总共参加过三次奥运会,宋君复是唯一参加过这三届奥运会的中国人。
1936年,时任国立山东大学体育部主任的宋君复教授,积极筹组和领导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第十一届奥运会,同年被批准为国际篮球裁判。作为第11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田径组主要负责人,曾率部分运动员在国立山东大学(现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操场进行赛前集训,直到现在,海洋大学体育场前还立有纪念石碑。 崔乐泉在《中国近代体育史话》书中记载:“1935年7月10日至8月20日,在青岛山东大学还曾举行过‘全国体协暑期训练班’。这个训练班是为迎接第十一届奥运会而进行的运动员集训。可见,这类短期训练班多是作为一种临时措施而举办的,它在当时培训体育师资及其他体育专业人才方面还是起了一定的作用。”
中国海洋大学现体育系主任许冠忠证实说:“这个靠近大学路校门的田径场,长约150米,宽约120米,是中国海洋大学最早的体育场,宋君复曾经在这个场地训练过运动员,刘长春也曾在这里训练过。”
1936年,第十一届柏林奥运会于1936年8月1日开幕。中国奥运会代表团共有69名运动员,他们参加了田径、游泳、举重、自行车、拳击、篮球和足球6个大项的比赛,刘长春再次入选。宋君复对篮球运动颇有研究,除了辅导刘长春以外,还担任了第十一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篮球队指导。在紧张的训练过程中,宋君复又接到通知:他获得了国际篮球裁判资格。刘长春在预赛中再次失去决赛机会,中国参赛运动员在所有比赛项目中“全军覆没”。1948年,再次作为中国体育代表团成员,前往英国伦敦参加第十四届奥运会。对于宋君复在国立山东大学执教时的评价,公认“他和众多名师如老舍、梁秋实、童第周、王普、傅鹰等共同托起山大的辉煌”。
抗战时,载四川大学体育系主任、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教授,北京体育学院体育系主任、副院长。
1964年当选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第四届委员会委员,同年,又任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著作有《体育原理》、《刘长春短跑》、《女子篮球训练法》、《女子垒球训练法》、《第十届世运会各国著名田径选手电影姿势图》等。
1977年,宋君复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他一生有缘奥运,却无缘见到胜利。
作者简介:王桂云,男,1932年4月生,原籍文登市,现居青岛市,原任青岛市博物馆副馆长,1992年离休,高级经济师,青岛市十大藏书家,山东省十大书香人家,社区公益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