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慈善事业的春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慈善(2)
辛亥革命网 2008-12-04 00:00 来源:新华网 作者:李菲 陈菲 张景勇 查看:
慈善事业三十年成就斐然
党和政府对慈善事业的重视,为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劲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慈善事业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在扶老、助残、救孤、济困、救灾、助学、助医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社会影响。
“推动奉献文化最重要的讯息是令社会认识到,即使一点星光,在黑暗夜空中也是一片光亮,如果每个人能更多投入自己的一份力及一点资源,就可以汇聚成广大力量。”获“中华慈善奖终身荣誉奖”的李嘉诚先生说。
正是由于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一点一滴的聚集,才汇成了爱的海洋,推动了慈善事业的飞速发展。
--全社会的慈善意识普遍提高,公民参与慈善事业的热情逐步提高,社会慈善文化氛围大为改善。特别是今年年初南方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大地震迸发出来的捐赠热情,进一步弘扬了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扶危济困的优良传统。
--慈善组织数量发展较快,慈善组织的活动渗透到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成为除政府之外我国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种重要补充力量。据统计,截至今年9月,在全国注册的慈善组织中,各级基金会有1361家,县级以上慈善会、红十字会4100多家。
--集结慈善资源的途径不断拓展,慈善捐助数量逐年提高。2005年之前,我国每年的慈善捐赠总量才几十亿元;2006年我国接收捐赠总量达到100亿元;2007年达到309亿元;而今年全年捐赠将接近1000亿元。
“中国社会存在着丰富的慈善资源,汶川地震进 一步唤醒了中国公众的慈善意识,改变了国内的捐赠来源结构。”王振耀说,“过去几年中,我国个人和企业捐赠保持着20%以下和80%以上的比例。此次抗震救灾,来自个人的捐赠首次超过了企业。”
据统计,“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截至11月25日,全国共募集慈善款物总额高达762亿元。“中国的慈善事业经过汶川地震之后,现在已经成为一种风尚。”王振耀说,全国人民的数亿爱心开启了中国慈善事业的公益元年,中国慈善已迈入公益时代。
我国慈善事业步入快速发展轨道
2008年6月12日,上海市民朱希晨的母亲沈翠英将自己一套近150平方米的住房拍卖,所得450万元全部捐出,用于在四川都江堰地震灾区建造一所能抵抗强震的学校。
在一些人看来,母亲捐房即意味着财产的“流失”.朱希晨却说,在经济上,这可说是一笔损失,但在精神上,它带来的收获更大。
我国自古就有互助互济、扶弱济困的优良传统,慈善理念和慈善实践源远流长。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慈善事业不仅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且也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成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有益补充。
慈善事业,在历史上曾对融洽邻里关系,弘扬传统美德,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产生过重要作用;在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也日益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据统计,目前我国有城市低保人口2200多万、农村低保人口2620万,每年有近8000万灾民需要救济,同时还有6000万残疾人需要实施救助。解决好这些困难群体面临的各种困难,单靠政府的救助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公益事业捐赠法、基金会管理条例……为促进慈善事业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陆续颁布了一系列与慈善事业相关的法律和法规,相继出台了许多鼓励慈善捐赠的税收优惠等政策,逐步加大了对慈善文明之举的宣传力度并建立起慈善表彰激励机制,为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持、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正确的舆论导向。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慈善事业在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的角色,尤其是在1998年抗洪、2005年援助印度洋海啸灾区、2008年抗击汶川大地震灾害等过程中,慈善的身影无处不在,发挥了重要作用。
慈善事业的发达程度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虽然我国的慈善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慈善事业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王振耀表示,要通过健全机制等手段大力推进慈善事业发展,使慈善成为普通人身边的事情和自觉的行为。
中国的慈善事业正在昂首阔步地向前走,虽然其中还存在各种问题有待解决,但是值得欣喜的是,慈善已经开始得到公众的关注。我们相信,中国的慈善事业一定能够从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