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发展:追求幸福生活(2)
辛亥革命网 2010-06-04 00: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李松涛 查看:
60年过去,昔日城市边缘的农田如今已被成片的高楼大厦替代,三环、四环、五环、六环,北京城的边界正在一圈一圈地外扩。来自北京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949年年底,北京市的常住人口为420.1万。到2008年年底,这个数字则变为 1695万。
与北京一样,60年来,我国城市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如今,全国已有655个城市,越来越多的村民变为市民。
“城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落后的农业国向现代化的工业国转变的必由之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司副司长张勤告诉记者,60年来,城市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载体。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供的数据,到2008年年底,我国城镇人口已达6.07亿,城镇化水平为45.68%,比解放初期提高35个百分点,城市人口已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7.9倍。
在张勤看来,城镇化吸引了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成为解决就业、实现市场扩展、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城镇承接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村人地紧张的矛盾。
人居环境更美好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很多影视作品中,人们都能看到这样的生活场景:一个拥有上百户人家的居民区,仅有一个水龙头,每天早上,人们都要排队洗脸、排队上厕所。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副主任张志新对这样的场景记忆深刻。“吃水难、行路难、住房难……不仅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直到改革开放初期,城市在服务功能上还是很差的。”张志新说。
“比如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新中国成立初期就是空白,改革开放之后才开始起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建设司司长陆克华告诉记者,与60年前相比,现在的城市建设更加注重系统性和全面性,更加注重人居生态环境建设。
经过60年城市建设的发展,生活处处不便的尴尬正在逐渐消失,城市的服务功能日渐增强。
截至2008年年底,城市供水的综合生产能力增长了115倍,供水人口增加了34倍,人均用水量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8升提高到178升,用水普及率从42%上升为95%。污水处理厂由1978年的37座、日处理能力64万立方米,发展到2008年年底的1529座、日处理能力8836万立方米。
截至2007年年底,全国燃气供应总量达到630亿立方米,用气人口达到3.2亿人,分别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增加847倍和 174倍。
截至2007年年底,全国城市道路总长25万公里、面积43亿平方米,较新中国成立初期分别增长23倍和58倍。
与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相对应,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这些变化不仅体现在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中,更体现在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上。
1990年6月2日,当时的国家环保局首次公布《198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公众第一次获知城市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等状况。此后,环境公报每年都发布,内容越来越丰富,环保已经成为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在全国城市的评比中,人们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卫生城市的称号,环保城市、最有幸福感城市正成为城市居民新的更高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