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发展:追求幸福生活

辛亥革命网 2010-06-04 00: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李松涛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7月5日以来,一项评比活动吸引了云南众多居民的眼球:在云南16个州市中,哪个州市的幸福指数最高? ,城镇化发展:追求幸福生活,

7月5日以来,一项评比活动吸引了云南众多居民的眼球:在云南16个州市中,哪个州市的幸福指数最高?

在这场“城市幸福指数PK”的活动中,各个州市的居民通过网络、短信等方式争先表达感受。在很多居民看来,自己所在的城市都独具魅力,幸福指数很高。

不仅在云南,全国范围的最具幸福感城市评选活动也曾于数年前展开。2010年将在上海召开的世博会,更是打出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

在新中国成立60年后的今天,追求幸福生活正越来越成为城市发展的目标。

城镇化率从10.64%到45.68%

“我小时候的北京城区可比现在小多了,人也少得多。”家住北京市朝阳区柳芳北里的刘大爷今年70多岁,他告诉记者,那时候的北京城基本没有什么高层建筑,一般居民都是住在低矮的平房里,现在的三环路当时还是大片的农田。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北京,在整个中国来说显然是一座大城市,那时候的中国基本还处在农业生产时代,城市的概念并不突出。

据资料显示,1949年,全国的城市数量为132个,城市化水平仅为10.64%。此时,世界城市化的平均水平是29%,欧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已超过60%。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经济在我国社会中占主导地位,城市化进程发展缓慢。

1950年,中央规定,人口在5万人以上可准予设市。这一标准在1年之后被提升至9万人。

1955年6月9日,国务院第一次颁布《关于设置市镇建制的决定》,规定聚居人口10万人以上的城镇可以设市;聚居人口不足10万人,但属重工矿基地、省级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规模较大的物资集散地或边远地区的重要城镇,并确有必要时,可以设市;设镇的人口标准需在2000人以上。这一规定使城镇人口统计有了依据。

当时,市和镇的郊区较小,城镇人口中包含的非农业人口仅占15%左右。

之后,城市的数量开始快速增加。但随后的几年,城市发展进入调整阶段。


1963年12月7日,国务院颁布《关于调整市镇建制、缩小城市郊区的指示》,不仅撤销了一批不符合条件的建制市,还对市的郊区范围作了缩小调整。

变化出现在改革开放之后。1986年4月,国务院批转民政部《关于调整设市标准和市领导县条件的报告》,确定了新的设市标准。

按照这个规定,非农业人口6万人以上,年国民生产总值两亿元以上,已成为该地区经济中心的镇,可以设置市的建制。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地区的重要城镇、重要工矿科研基地、著名风景名胜区、交通枢纽、边境口岸,虽然非农业人口不足6万人、年国民生产总值不足两亿元,如确有必要,也可以设置市的建制。

至此,我国城镇化的进程从缓慢发展进入到加速发展阶段。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