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年间新疆社会生活的变迁(3)
辛亥革命网 2013-12-09 00:00 来源:新疆经济报 作者:贾秀慧 查看:
文化娱乐生活的变迁
1、新式文化教育的出现
长期以来,新疆少数民族的传统教育是以经文教育为主的寺院教育。直到20世纪初,针对清政府推行的“新政”,新疆地方当局才开始积极设立一些新式学堂,在教学内容上进行的近代科学知识的教育,例如国文、数学、法律、物理、化学等课程的设立。
后来,中共党员和一些进步人士紧密合作,在新疆大力宣传抗日救国的思想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等进步文化,努力发展新疆的文化教育事业,形成了如火如荼的新文化运动。茅盾先生曾评价道,“我们敢断言,新疆的新文化将是一种健全的、青春的、有创造性的文化。”
为了普及文化知识,推动图书资源的共享,公共图书馆在新疆相继设立。1913年,迪化县通俗图书馆成立,收有藏书1200册,全部向社会开放。新疆各县也纷纷成立图书馆,如1938年8月,精河县成立民众图书馆。
为了提高新疆民众的文化水平,1946年,省政府的施政纲领中又提出:“分期普设民众教育馆、图书馆、阅览室,发展社会教育”的规划。
2、休闲娱乐的变化
在新疆,汉族传统的文化娱乐形式有戏曲(如京剧、秦腔、河北梆子等)、社火、杂耍、灯谜等。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喜欢声乐、歌舞,在婚嫁等重大喜庆日子里,要聚众载歌载舞,称为“麦西来甫”;蒙古、哈萨克等游牧民族则偏重赛马、摔跤之类。
到了民国年间,传统的娱乐活动也发生了变化。首先,新的剧种——话剧出现了。特别是抗战期间,赵丹等一批著名艺术家来到迪化县,使新疆的话剧活动达到发展高潮。
其次,新的娱乐方式——电影出现。1932年,新疆历史上第一家电影院——德元电影院在迪化县诞生。后来,迪化县逐渐发展到有六七家电影院。
20世纪30年代,由电影皇后胡蝶和赵丹主演的有声电影《姊妹花》在迪化县上映引起巨大轰动。
“声色俱美”的电影给人们带来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特别是在抗战期间,这段时间也是解放前新疆电影放映最活跃的几年。抗战题材的电影大量上映。国产片有《孤城烈女》、《大战台儿庄》、《卢沟桥风云》等;苏联影片有《拖拉机手》、《列宁在十月》等。
新疆各地县开始放映电影的时间要晚一些,如库车县直到1939年9月,才从苏联购买了电影机1架、载重货车1辆,在库车县城首次放映电影《列宁在十月》。
第三,伴随着公园、体育场、广场等公共活动场所的修建,新疆开展的融休闲与健身于一体的大众活动逐渐增多。逛公园,溜冰,逛广场,参加篮球、排球、足球等比赛,这些娱乐活动和近代体育运动成为人们新的娱乐方式。
公园在新疆出现得较晚。直到1923年,省政府才在迪化县建成鉴湖公园,杨增新将之命名为“同乐公园”(即今乌鲁木齐市人民公园,俗称西公园)。
新疆各地的公共活动场所也广泛修建,特别是体育场和广场大量出现,如1936年11月,呼图壁县的一座长110米、宽70米的公共体育场落成。1938年7月6日,精河县设立公共体育场。1946年,迪化市(1945年,迪化正式置市,成为迪化市,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的1953年,迪化一名被废除,恢复原地名乌鲁木齐)中心广场落成,市政府将之命名为“和平广场”,面积3.7万平方米(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人民广场”)。
这些场所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近代体育运动在新疆的传播,促进了大众体育活动的开展。1947年8至10月间,迪化市政府在和平广场先后举行过篮球、排球、足球赛。这些从西方传来的体育运动既锻炼了身体,还培养了人们团结、竞争的意识,成为丰富人们日常娱乐生活的重要内容。
总之,外来因素和社会内部力量,是造成民国时期新疆人日常生活形态变化的重要原因。外来因素主要指近代西方的工业文明和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对新疆的影响以及新疆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中原的文化、生活习俗对新疆的同化。内部力量是指新疆当地政府有意识地进行社会变革,这种制度性的力量所造成的社会生活变迁,如从1937至1942年,新疆的两个三年计划时期,政府主动引导报纸、书籍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快速发展以及新式教育的出现,都促使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加速了整个新疆的社会风气和思想意识的开放趋势。
从时间上看,抗战时期是近代新疆社会生活发生变迁的重要时期。在抗日战争中新疆是大后方,当时新疆被誉为“中华民族复兴的一个重要根据地。”
总之,民国时期是新疆近代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由于受到新疆整体社会发展水平和变革水平的制约,新疆地区整体的社会生活变迁相对于东南沿海而言,速度缓慢、水平不高。但与新疆自身过去相比,无疑具有鲜明的进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