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年间新疆社会生活的变迁

辛亥革命网 2013-12-09 00:00 来源:新疆经济报 作者:贾秀慧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辛亥革命后,清廷颠覆,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传播以及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使得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及其意识形态受到猛烈冲击,社会风

  辛亥革命后,清廷颠覆,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传播以及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使得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及其意识形态受到猛烈冲击,社会风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人们开始较多地采纳近代化的生活方式。

  作为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随着全国形势的变化,新疆在物质消费生活、婚姻家庭生活、文化娱乐生活等生活形态方面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迁。

  物质消费生活的变迁

  1、服饰的变化民国初年,西式服装在新疆人的生活中初露头角,人们开始尝试穿西装及西式大衣。到了20世纪30至40年代,西装在新疆才真正地风行起来。《茅盾在新疆》一书中记载,新疆“当时也习惯穿西装,但都不结领带。”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李烛尘在1942年亲眼所见,伊犁城中,无论官吏平民,均是西装革履。可以说,服饰的丰富多彩正是新疆社会近代化的一种表现。

  由于西洋服装的流行,相应的西式缝纫店应运而生,如20世纪40年代,省会迪化县的南大街就有一家维吾尔族师傅哈莫德开设的“哈莫德西服店”,专做男女式西服及长短大衣等。

  发型方面,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近代东洋式、西洋式的发型流入新疆,人们称为东洋(日本)式的“平头”和西式的“分头”、“背头”,如截至解放前,迪化县共有七八家新式理发馆。其中迪化县东大街的“上海理发馆”设备最为先进,生意非常兴隆。

  2、饮食的变化

  首先,民国年间伴随着人口的流动,陕西风味、天津风味、山西饮食、川菜、南方海鲜等各种菜系、风味面食及小吃被引入新疆,并和新疆本地的饮食文化相交融,极大丰富了新疆人的饮食。具体如,陕西风味的羊肉泡馍;天津风味的锅贴、打卤面、煎饼果子;山西风味的面食——刀削面等。而1940年开业的、四川风味的鸿春园饭庄,成为当时迪化县唯一的川菜大饭店,经营南北大菜,可烹饪川菜200余种。

  其次,西餐进入新疆。1934年,迪化县街头有了最简陋的咖啡馆。1937年后,一些归国的苏联华侨等在迪化县陆续开设店铺,生产西式糕点和苏式的“巴哈力”、“列巴”等。20世纪40年代,一家面向大众的“博格达风味餐厅”出现,它是当时迪化县规模较大的西餐馆。

  3、居所的变化

  新疆定居区的传统民居为平房,房屋建筑材料以土木或砖木为主。清末民初以来,内地四合院式结构的房屋和西式房屋在新疆逐渐出现,如迪化县的十字街(今乌鲁木齐市大十字)周围,民国年间已经形成了四合院群体。具体分布在8条东西巷道(今文化路一带)、藩台巷子(今明德路)、三角地(今和平北路一带)、满城(今建国路)、北梁(今民主路一带)等处,有各种类型的四合院。新疆近代的四合院主要是晚清、民国年间进疆的天津人的住宅区。

  西式民用房屋也在新疆各地涌现,多为官僚和富有的商人所居,如20世纪30年代初,迪化县修建了少量新式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砖混合结构及砖木结构的楼房,但多数为办公用途。20世纪40年代初,迪化县出现了许多2至3层的楼房或西洋式住宅。

  4、生活用品的变化

  生活用品的变化主要体现为舶来品激增。在生活照明方面,进口的俄国煤油作为照明用油比植物油优越得多。

  新疆还进口了俄国的维也纳式家具。另外,俄国的各种玩具也很畅销,特别是带发条的玩具以及留声机之类的东西,更受欢迎。人们还争先恐后地购买绞肉机、各种木工工具等。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