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辛亥革命后的风俗变化(2)

辛亥革命网 2012-04-28 00:00 来源:瑞安日报 作者:林晓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打开闸门”后的瑞安,剪辫易服,省却繁琐的社会礼仪,双方见面会友称谓上的变化,直至结婚从原来的三五日到“改为日间结婚,诸事当日

  前清官员外出坐四抬大轿,摆着长队仪仗,用“肃静”、“回避”牌子前导,也都废除了。叶玉林在《辛亥革命温州光复记》中记载了1911年11月19日徐定超就职上任时的情形:“官署以军乐欢迎,用绿呢大轿去接,他坚辞不受,改乘二人肩舆,绕由东门进城。”

  不叫老爷叫先生,瑞安出了个“二公”

  辛亥革命带来了全新时代,而这“新”还体现在了称谓上。民国建立以后,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依照官厅乃治事机关、职员乃人民公仆的进步认识,明令革除老爷、大老爷等种种称谓,规定政府官员相称咸以职称,民间普遍称呼则谓“先生”或“君”。

  在瑞安,人际关系也发生微妙的变化。老爷不叫了,老百姓对官吏说话不下跪了,下属见上级,平辈互称“君”,前辈称“先生”。

  林炜然先生在《辛亥革命在瑞安》中写了反对官架子和森严的等级称呼,老百姓对官吏说话不必下跪了。

  以前不但老百姓对官吏称大人、老爷要分等级,就是下属见上司也是满口“宪大人”、“卑职”地不能正坐平视。当时还重文轻武,明明是同级官吏,对文职称“大老爷”,对武职却只称“大老”。不但称者习以为常,而受者也不以为忤。至于一般社会,则肖爷、大相、先生……好像有个客观标准,不相逾越。如同是穿长衫的,凡属于一般知识分子的被称先生,而对衙门胥吏、商店坐柜却只称“先”而略去“生”字。

  林炜然先生称,光复后,则对平辈一律称“君”,对前辈一些的都称“先生”,但因文化程度和经济地位的悬殊,下层者不免还有自卑感,所以仍难一致实行。

  对封建架子反感很大的士绅林文藻(俊仙),曾一定要家里佣人称他为“先生”,而那佣人总认为这是与他的社会地位不相称难于改口,还是因他行二称他“二公”。

  结婚从“闹三五天到当日完毕”

  民国建立以后,近代婚姻的运演在共和整体肇建初期出现了新气象。民国前期婚姻俗制的发展,还是在其接受西方文明洗礼并作一定择取,同时仍旧受制于国情,并以在新历史条件下继承传统文化为主的轨道中进行。

  “文明结婚”便在这时出现。所谓的“文明结婚”,是指婚礼的仪式。婚礼通常在教堂举行,由牧师主持,且仿照西方婚礼的程式。这种“文明结婚”,男女青年经人介绍或自己相识,经过一段时间交往、恋爱,经双方家长同意而结婚,不仅大大简化了结婚礼仪,而且尊重了男女双方的意愿,因而受到当时社会各界的肯定和欢迎。

  当时的《时报》曾经报道了一对青年举行文明婚礼的程序:“一、来宾入场。二、新人入场。三、新人行结婚礼,相对三揖。四、唱歌奏乐。五、证人曹君宣读证书。六、来宾祝词。七、来宾张君佑如、濮君仲厚、蒋君怀仁、张君曾璧等演说。八、唱歌散会。”

  而在我们瑞安,晚清时期的一般人家结婚,往往要闹上三五天。林炜然先生在《辛亥革命在瑞安》中记载:“先成夫妇之礼。次早,谒见长辈,叫‘拜堂’;中午堂姑宴请新娘,叫‘坐筵’。第三日才宴请亲友。”

  到了辛亥革命之后,“改为日间结婚,诸事当日完毕,再如三跪九叩首、一跪四拜以及俯伏稽首等仪式尽行废除,一律改为常礼一鞠躬,大礼三鞠躬。”

  后记:

  辛亥革命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其意义并不仅仅在于赶跑了一个皇帝。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这是一场伟大的胜利。

  但是,这场革命没有实现真正的民族独立和政治民主,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国家统一的局面很快为军阀混战所代替。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又是失败的。

  百年前的辛亥革命,给瑞安的社会形势、生活习俗,也带来了驳杂的情形,具有崭新意义的价值观念与礼俗渐次萌发,这是新文化因素注入传统乡土社会的结果。不可忽视的是,由于瑞安地处东南,区域性原因带来的迟滞和不平衡,旧的方式及礼俗依然占主导地位,并在以后呈现出新旧交替、复杂曲折的动态演变过程。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