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辛亥革命后的风俗变化

辛亥革命网 2012-04-28 00:00 来源:瑞安日报 作者:林晓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打开闸门”后的瑞安,剪辫易服,省却繁琐的社会礼仪,双方见面会友称谓上的变化,直至结婚从原来的三五日到“改为日间结婚,诸事当日

  如果把辛亥革命放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考察,我们应该更加深入地研究它的伟大历史意义,具体分析它怎样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打开闸门”后的瑞安,剪辫易服,省却繁琐的社会礼仪,双方见面会友称谓上的变化,直至结婚从原来的三五日到“改为日间结婚,诸事当日完毕”。

  在社会巨变的那个时代,我们自细微处看到了这些变化。虽然此后如孙中山先生所说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然而,中国的封建势力盘根错节,根深蒂固,要彻底推翻和消灭它,绝非一次辛亥革命所能完成。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一举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此后的革命打开了通道,为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开辟了道路。

  瑞安当时的情形,我们有理由再次去回顾。

  剪辫子,脑后挂着的一条“尾巴”不见了

  对于今天的瑞安人来说,男人留辫子这种现象是很鲜见的。我们只能从清朝的古装戏中,看个大概。在清朝,除了出家做和尚,男人们都要留起又长又细的头发,头顶上留个铜钱大小的一片头发,然后扎条细细的辫子,而且辫子必须穿过铜钱孔才算合格,否则都得杀头。

  在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文章中,有描写“‘清国留学生’速成班”的一段,其中写道:“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鲁迅在文章中讽刺的写法,实在是因为看不惯清朝遗少们的丑态,内心非常反感。这个在头顶上盘着的大辫子,到了辛亥革命,终于被剪除。

  当年在温州的法国传教士冯烈鸿记录下辛亥革命在温州各地的情形,他的《辛亥革命温州散记》中写道:“(1911年)11月10午前,府城有500多人公开剪去辫子”;“(1912年1月)7日晚,好几百学生手拿剪刀来回观察,把群众的帽子脱下来,凡是养着辫子的都被剪了,一小时内剪下200多条辫子。”

  那么,我们瑞安的情况如何呢?

  林炜然先生在《辛亥革命在瑞安》中写道:“革除满族强加于我族的各项风俗习惯:首先是男人剪去辫子,未剪得也扎成发锥或盘在头上。脑后挂着一条尾巴的怪状是不见了。”

  冯烈鸿还说:“剪辫后,西洋帽子的生意特别兴隆,以前一顶帽子只卖1个法郎,现在要卖2.5个法郎。”

  “打千儿”等滑稽礼仪尽行废除

  满族统治结束了,人们不再留辫子,有的自愿剪下,有的被城门口的士兵剪下;西式服装、圆顶礼帽和皮鞋流行起来;人们打招呼时是握手而不是鞠躬。

  “打千儿”原是满族礼俗,后成为清代男子的敬礼。请安礼,男有“问安”、“打千儿”、“叩头”等。“问安”,是请小安,垂手站立问好。“打千儿”是请大安,也叫“单腿跪”,即先敏捷地掸下袖头,左腿前屈,右腿后蹲,左手扶膝,右手下垂,头与身略前倾;口念:“请某某大安。”

  这套动作作为清朝礼仪,我们也能从古装电视剧里了解个大概。

  林炜然先生在文章中回忆:“翎顶袍套当然废除,就是缀着马蹄袖子的北番长袍也没人穿了。不但‘打千儿’的滑稽礼仪已经停止,就是旗儿店‘包办满汉全席’、鞋店‘定制满汉朝靴’等招牌也都撤除了。清朝二百八十多年以硬惩软奖手段强加于人的,终于一扫而尽净。”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