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年间的中西医之争

辛亥革命网 2011-10-02 00:00 来源:信息时报 作者:李楠楠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在辛亥革命后的第二年,出现了第一次中西医之争,其导火线便是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 ,辛亥年间的中西医之争,
 

  “清朝病人也有看病难问题,那时也需要挂号,这个挂号系统便是伯驾发明的。”杨聘英向记者介绍,随着病人增多,来伯驾医局求医者络绎不绝,为使病人能循序就医提高效率,他在病人进门后,先发以竹片制成的长方形号牌,病人就按照号牌上的号码循序进入诊疗室。如今世界上各医院普遍采用的“挂号制度”,渊源便来自伯驾在博济医院的设计。

  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引爆中西医之争

  和西医打着科学旗帜强势进入相比,传统中医的地位则逐渐受到挑战。清朝末期,虽然中医在民间仍占据主流地位,但越来越多的达官贵人以患病后找西医作为时尚。1908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先后在数日内亡故,作为旧时代传统中医象征的太医院因而获咎。清末至辛亥革命后建立新政权,西医逐渐被纳入国家行政部门。这些都表明,西医已正式进入中国,占据中国医坛的首要地位。

  正是在辛亥革命后的第二年,出现了第一次中西医之争,其导火线便是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1912年,北洋政府在新颁布的学制及各类学校条例中,只提倡建立西医专门学校,而且条例中完全没有涉及到中医。当年颁布的《中华民国教育新法令》和次年颁布的修订法中,两次都没有将中医药列入在内。

  与中医发展面临巨大挑战相应的是,一批有着留学背景的学者开始打压中医,首先发难的便是曾公费留日的余云岫,他称中医药阻碍了我国卫生事业发展,需效仿日本废止汉医的做法废除中医。

  经十年争取中医才成立专科学校

  据从事中医药历史研究的广东省中医院宣传处处长胡延滨介绍,广东自古以来便是中药材种植和出口贸易重要基地,取消中医让当地药材商人感受到了危机。1913年,省港药材行及广东中医界成立了“中医药学校省港筹备处”。经过十年的争取,1924年,广东省中医药专科学校正式开学,作为教学院校。1933年,在学校基础上成立了广东中医院,这便是现在位于大德路的广东省中医院前身。

  在中西医之争中,中医也并非完全被动挨骂,1926年,梁启超被西医误诊错摘肾脏,成了中医反击西医的有利“武器”。徐志摩为此在《我们病了怎么办》的文章中调侃西医所谓的“科学精神”原来是“拿病人当标本看”。

  中大孙逸仙医院院史馆馆长:林则徐来求医孙中山来求学

  “博济(孙逸仙医院前身)不仅医生群星璀璨,连病人也都有很多明星。”中山大学附属孙逸仙纪念医院院史馆馆长杨聘英口中所称明星中最为人所知的,当属力主虎门销烟的钦差大臣林则徐。据介绍,由于患有多年疝气,林则徐写信请求伯驾“开具治疝处方”,以为西医也像中医一样开方抓药。不料,伯驾却一点都不给这位钦差大臣面子,一口回绝并要求病人要亲自过来。由于身份特殊,林则徐不愿以钦差大臣身份赴西医诊所就医,于是又连差两人,向伯驾索要传闻中很神奇的疝气带,最终伯驾也以疝气带需因人而制的理由回绝。无奈之下的林则徐,只能派遣一位和自己身材相当的人前往,自称为林则徐兄弟,并说“凡吾合适之托带,必定合适吾兄。”最终,伯驾不得不破例为一位连诊所都没来的病人制作了疝气带。”

  而除了林则徐,让杨聘英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孙中山,而每天进入医院上班,都能见到竖立于医院中间的“孙中山学医革命处”石碑。据杨聘英介绍,孙中山是1886年秋天入读当时的广州博济医学院。

  “读书期间,孙中山做了一件事情常被人称道。”杨聘英介绍,当时博济医学院虽然是西医教学模式,但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男女授受不亲的观念,虽然是同个课堂,但男女同学间还是隔着一帘围幔,孙中山入学后,便建议当时的校长嘉约翰将这张围幔收起,消除男女间不平等观念,同时也促进了同学间的交流。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