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新装,告别森严的等级(2)

辛亥革命网 2011-07-05 00:00 来源:信息时报 作者:吴瑕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封建王朝的灭亡,等级制度的消除,瓦解了中国坚如磐石的衣冠体制。民国迎来了一个长袍马褂和西装并行、服饰开放的时代。 ,民国新装,告别

  广州洋服店出现的时间不算早,1910年上海的南京路上已经出现了颇具规模的洋服店,而苏州则更早,1879年开设的李顺号洋服店被认为是中国第一家洋服店,虽然广州到上世纪20年代才有洋服店的史料记载,但有意思的是,记者看到1925年7月8日的《广州国民日报》上已经有一则广州第一家洋服店的广告,上面画着一位拿剪刀的裁缝师傅,说明这家位于广州繁华路段广大路的亚细亚洋服公司“特别聘请了从美国毕业的裁缝师傅梁浩福以及广州著名的裁缝师傅亚聋”。

  上世纪30年代左右,广州的达官贵人兴起定制西装的热潮,那时候西装和礼服等都被叫作洋服,北京路边的昌兴街上就形成了洋服一条街,专门制作新式的洋装,在多宝路、宝华路、十六甫东四巷等地有许多裁缝店,为人们度身订造西装。

  周国屏介绍,当年广州最有名的是昌兴街的“金陵洋服”和下九路的“信孚行”两家,“信孚”的老板邓月波不仅精明能干,还会讲英语,经常与洋人打交道。那个年代,沙面外国领事署官员及附近粤海关高级官员、洋行高级职员都会订购“信孚成记”西服。而对于普通人来说,西装绝对是可望不可及的奢侈品。在上世纪40年代,一个普通人的月收入才30元左右,而一套比较好的定制西装手工需要五六百元,如果面料采用进口的英国绒布则再增加四五百元,1000多元的价格证明了西装的奢侈地位。

  “信孚行”洋服店和很多广州老字号一样,解放后经历了公私合营、改制、改革,并曾一度易名为“东方”服装店,并从沙基搬到下九路。从网上看到它最近的新闻是1999年3月广州市纺织品公司将华强贸易公司并入“信孚”,复名信孚服装商场。但是记者走遍上下九,只看到纶章公司的招牌,而“信孚”老字号却寻不到。问及旁边的店家及路人,众人也都一脸茫然。信孚老字号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记忆。

  孙中山推陈出新

  中山装西服长袍三分天下

  民国元年,参议院仿照西方各国,颁布了男女礼服的形制。男子礼服分大礼服和常礼服两种,而女子的礼服则采用传统的上衣下裙样式。随后,又陆续颁布了地方行政官、外交官、警察、陆军、海军、检察官、监狱官等人员的服制。“以政府法令形式推行的,带有一定强制性的服饰更制,对于传统的等级服制的冲击是极其猛烈而有效的。”周国屏介绍,原先局限于知识界、工商界的服饰变革迅速向社会中下层的普通民众,人们的服饰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1923年,在广州任大元帅的孙中山觉得西装不但式样繁琐,穿着不便,而旧式的长袍马褂又不能表现人民时代精神,于是他主张以南洋华侨中流行的上衣样式“企领文装”为基础,在企领上加一条反领,代替西装衬衣的硬领。

  孙中山将自己的设想告诉了他的挚友、著名裁剪师黄隆生。他根据孙中山的要求,裁制了世界上第一套中山装。此衣服既有西装的硬领,又将“企领文装”的三个暗袋改为四个明袋,下面两个明袋改成可因放进物品多少而胀缩的“琴袋”。黄隆生设计的裤子是这样的:前面开缝,用暗纽,左右各一大暗袋,前面一小暗袋(表袋),右后臀部挖一暗袋,用软盖。这样的裤子穿着方便,也很适用携带随身必需品。

  周国屏介绍,中山装体现了传统到现代的过渡特征,由于孙中山的亲自带头,政府官员的表率,中山装很快流行开来,甚至普及到了一般的中小县城,很快演变成长袍马褂、西服、中山装三分天下的局面。特别是到后来1929年国民政府通令将中山装定为礼服,并赋予其“革命”的含义之后,中山装在热血的青年中,更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时尚服装。

  西关小姐的潮流

  改良旗袍尽显曲线

  民国初期,由于国民政府的建立而成为南中国政治中心的广州,其活跃的政治气氛与相对稳定的环境带动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市的社会生活也处于十分生机勃勃的状态中,市民们不仅热心关注政治发展,积极参与市政建设,同时也对社会生活、交际娱乐充满热情。

  民国初年,妇女服装仍保持着上衣下裙的形制,政府也规定女子礼服为上袄下裙。后来,受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妇女们领悟到“曲线美”的道理,在裁制衣服时改变了传统女服的胸、肩腰、臀完全呈平直状态,服装日趋华丽,出现了很多奇装异服。

  出生于西关名门望族、今年已85岁的“西关大少”邓圻同老先生告诉我们,“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广州,无论是达官贵人的太太、小姐,还是学生、家庭主妇,都喜欢旗袍。上下九一带就有很多裁制旗袍出色的店铺,西关小姐穿着的旗袍多为绣花绸缎料,旗袍打腰褶、胸褶,以突出女性曲线美。除了旗袍外,还流行白衫黑裙、灰衫黑裙。广州学生大多穿灰色的上衣,黑色的裙子,一般劳动妇女则穿短袖衫。”

  旗袍最先在广州出现,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和宋庆龄最先着中山装与旗袍,使得旗袍随之成为各阶层女性追逐的时尚,继而推广向全国。“西关小姐”的服饰始终走在时尚的前沿,甚至超过了当时的时尚大都上海。民国期间的“改良旗袍”最大的改变在于,袍腰不断收缩,女性身材的曲线终于全部显露出来。一些旗袍腰身最后竟窄得要吸气才能扣上纽扣。此外,旗袍的长度也缩短了、袖口也收窄了。传统旗袍配穿长裤,开衩处很浅,仅可见绣花的裤脚,民国旗袍内着内裤和丝袜,开衩处露腿。民国旗袍面料较轻薄,装饰亦较简约,淡雅合体。

  上世纪二十年代,“西关小姐”将这种新式旗袍再次改良,旗袍在长短、宽窄、开衩高低以及袖长袖短、领高领低等方面不断翻花样。一时衣长及地,袍底落地遮住双脚,称为“扫地旗袍”;一时又缩短至膝盖,后来袍衩越开越高渐渐及膝部高到大腿。由于有人反对,袍衩一度回到膝盖以下。但舆论压力一减小,袍衩又迅速升高,1933年后流行大开衩旗袍。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