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前后桐梓社会的变迁及其意义

辛亥革命网 2011-03-21 00:00 来源: 作者:胡 大 宇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辛亥革命前后,变革之风极大地影响了桐,辛亥革命前后桐梓社会的变迁及其意义,
 

     辛亥革命前后,变革之风极大地影响了桐梓一县城乡的社会变迁,举其大要有如下几端:

一、废科举、行新学

   清光绪三十年(甲寅,1904),朝廷诏停科举,撤学官,废学署,推行新学。三十一年,桐梓知县张斗南奉檄,变教谕、训导为新置劝学所,以地方官为监督,设总董,下分若干学区,每区设劝学员一人,总董由县视学兼任,劝学员由总董选择该区士绅报请地方官委任,其后,总董改称劝学所长或称劝学员长。着手创办学堂,改旧有鼎山书院及考棚为高等小学堂,委拨府恩贡周兆熊为堂长,总理学堂事宜。周因不谙学堂体制,专程赴四川南川、涪陵、巴县等地考察学习,得桐籍涪陵知县邹宪章传授经验,并赠其日本学校章程细则,采购图书、表册,聘请英文、体操等若干教员,又聘管理、庶务、书记等,学堂遂粗具规模。此时,县城内又设初等小学堂二所。宣统二年,设师范传习所。至宣统三年(辛亥,1911),桐梓城乡共设官立高等小学1所,初等小学16所,官立女子初等小学2所,私立初等小学3所。其中最著名的是县城士绅熊显廷、向丕丞、王希贤倡办的私立明德高初两等学堂,虽因官府挤兑,学校存在时间不长,但其办掌有方,声誉卓著,民国时期主持黔政十年的贵州军阀桐梓系集团的若干重要人物,如周西成、毛光翔、王家烈、何知重等均出其门下。在此同时,周兆熊还积极向外输送中学生、师范生,培养师资,毕业后均聘为教员,以促新学推行。辛亥鼎革,城乡学校短暂停课,旋即恢复。民国元年七月,教育部令改学堂为学校,高等小学校复课。民国2年,设高初两等小学和两级女子小学校。各乡初等小学也逐渐恢复。至民国6年,全县有小学20所,学生1306人,教职员65人,经费收支3910元。桐梓之小学校始粗具规模。民国初年,陆续设置了劝学所、县教育会等教育机构,由地方经费对出外就读的中学生、留学生给予帮学费,以资助其学业。光绪五年即在书院设置的图书室,其后亦移两等学校使用。初行新式教育,国家和省均无规范下达,桐梓即以涪陵经验为经纬,开设有修身、读经、讲经、国文、算术、历史、地理、格致、图画、体操、乐歌等课程。清末民初的教育经费,皆由地方政府明令由原供书院等教育经费的公田、黉田、卷田、宾兴田、纳款田、充公田、庙产、膏火田等统称学田的田租收入,及屠捐、斗息捐,加上各方人士捐款集资,予以供给。先由劝学所,后由地方经费局负责统筹管理教育经费,除供给官立学校外,对私立学校及出外求学的学子均有遥当补助。新学的推行对于当时的民智开化,社会的变革、进步有着甚大的影响。

二、建机构、兴自治  

 清末民初,桐梓县的政治制度改革主要有以下几项:

   1.设置警察、团防。自咸丰之后,鉴于社会局势动荡,桐梓县令即奉檄兴办团防,但时兴时衰,多徒具虚名。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县令张斗南奉命设团防总局于城,并于五里开设分局七所。三十二年,县令余应云奉命刨设警察局,后改称巡警局。三十四年,县令王孔铸抽收酒捐,设巡警教练所,分五里为七区。民国元年,县令严思永开办民团,始置枪支。次年改民团为巡警,赵兴瑶充任警务长,有警备兵40名,杂枪40余支。议设保安团未果。民国3年,县城设城防局。民国4年,因匪势渐大,奉令设团防总局,卫兵10名,分为七区,各招民练,以资保卫,各区均设团防局,有乡兵。

   2.革新政治。光绪三十二年(1907),清廷谕预备立宪。三十四年,京师设咨政院,省设咨议局,贵州议员额定39名,遵义府选举6名。宣统三年,选出省咨议局议员,桐梓金贡廷当选。民国元年,改称省议会,赵元隽、周兆熊为临时议员,刘懋森为特别议员。宣统二年(1910),桐梓县设自治研究所。春正月,设自治筹办处,委侯树涛为处长,筹办城、镇、乡地方自治事宜。冬十月,城议事会成立,就县教谕署改设,董事会议员16名,毕清源当选正议会长,马克纲为副议会长,邓明鸿为总董。次年(辛亥,1911)春三月,自治研究所委赵元隽为所长,成人杰为讲员。八月,七区均设乡自治研究所。九月十四日贵州省光复后,军政府委邑人熊兆(逸滨)回桐宣布,其后,“一切秩序如故”。民国2年,桐梓县议会成立。议长罗续宾、副议长赵如琏,议员20人。民国3午,袁世凯下令解散议会。至民国10年始重开。再后,蔡锷遣唐继尧假道北伐,人踞黔省,曾派军队来桐梓“肃清哥老”,时捕杀县境著名哥老四五人。民国元年,奉令改县令为知事,废教谕、典史及驻防桐梓汛千总、松坎汛把总,守兵尽裁。民国2年,废府制,设道,桐梓隶于黔中道道尹。县设保卫团,分所属为六区,各区委正副区长。民国4年,升桐梓为一等县缺。此间,桐梓县曾先后设置商会事务所(元年设)、劝业所(宣统二年设)、县视学所(附设劝学所内)、统计处等机构。    3.改官制。民国初年,县政府官员更迭频繁,仅元年四月至7年底,桐梓一县就有县知事10人,11位莅任。最长者一年,有4人,最短者仅三月。清末民初,县城驻军自光绪二十八年至民国10年即有管带(含哨官摄)13名(其中8名为清官),松坎防兵民国元年至10年即有5名将领。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