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信息化发展大事记(1978-2007)
辛亥革命网 1970-01-01 08:00 来源:比特网 作者:比特网 查看:
1978年
翻译研究“黑八本”(包括企业管理流程技术等内容的专业资料)。
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成立了MIS研究室开始了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研究。
3月,邓小平代表党中央做出决定,亿次巨型计算机由国防科技大学负责。
10月,沈阳第一机床厂提出计算机辅助生产管理系统项目。
12月,国家制定的《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要求部分重要的科学技术领域接近或达到70年代的世界先进水平;专业科学研究人员达到80万人;拥有一批现代化的科学实验基地;建成金国科学技术研究体系。
12月18日: 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1978年前后,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将全世界各个区域市场之间的壁垒推倒,生产的国际合作、资金的跨国流动、商品的全球交换、制造的全球化,推动着各国利益相互渗透与相互融合。
1979年
中国研制成功每秒运算500万次的集成电路计算机--HDS-9。
王选用中国第一台激光照排机排出样书。
在中断联系近30年之后,IBM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再次来到中国。同年在沈阳鼓风机厂安装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台IBM中型计算机。
3月,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电子计算机工业总局,这是中国计算机工业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标志。
3月15日 沈阳鼓风机厂国内第一台大型计算机、国内第一套MRPII系统、国内最早开始CAD研究、国内最先尝试将信息中心商业化。1980年1月1日,沈阳鼓风机厂计算中心成立,这个全国最早成立的计算中心。
9月,电子部计算机工业管理局召开了第一次微型计算机专业会议,确立了根据中国国情、充分利用有利时机和一切可能条件、直接采用适合中国需要的国际先进技术,加强中国微机工业发展的思路,这就是当时选择的“创新战略”.并提出计算机工业以微小为主的方针。
1980年
沈阳鼓风机厂启动生产管理系统。
烟台东方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荣获中国计算机行业第一块国家质量奖银牌。
长江计算机(集团)公司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全部采用国产器件的DJS051微型计算机。
12月,全国科技大会通过的《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科技、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等。
1981年
沈阳第一机床厂计算机辅助生产管理系统项目启动。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在中国率先开发出光纤通信用长波长光器件。
1982年
撤销了国家电子计算机工业总局和国家广播电视工业总局,成立了电子工业部。
烟台东方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与山东工业大学合作开发了我国第一台微机电力远动设备,将企业带入了电力系统自动化领域。
长江计算机(集团)公司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TQH-100汉字智能终端。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开通中国第一个光纤通信系统工程。
1983年
1983年12月22日: 亿次计算机中国造。
1983年12月22日,中国第一台每秒运算一亿次以上的巨型计算机--“银河Ⅰ型”,由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研究所在长沙研制成功。,运算速度达每秒1亿次。
浪潮研制的第一台“浪潮微机”在济南诞生,这是中国IT发展的新起点。
1983年7月1日:首钢自动化改造。首钢电子技术人员先后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电子技术对高炉进行改造,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计算机通信网络,在高炉炉体及各生产环节设置了3000多个控制点和监测点,实现了高炉生产过程的全部自动化控制。
1984年
9月,邓小平同志为《经济参考》创刊题词“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体现了小平同志对信息化建设的深思熟虑。
MIT“九十年代的管理”的研究报告启动,调查了IT应用对各类机构的影响,于1991年终告结束;国内第一次出现了有关“IT黑洞”、“MIS泥潭”的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