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载人航天奋斗历程回眸(4)

辛亥革命网 2010-09-25 00:00 来源:新华网 作者:李宣良、白瑞雪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从1992年启动载人航天工程,中国航天不断取得新突破,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独立开展空间实验、独立进行出舱活动的国家

  每当神舟飞船上天,神州大地上总会掀起一阵航天热。如今,以航天员为代表的载人航天功臣,已经成为人们热情追逐的明星。神舟六号先进事迹报告团全国巡回报告时,每到一地无不引起轰动。航天英雄的故事,被写进了多种版本的教科书。

  “与一切尖端科技一样,航天事业从来不是金钱可以衡量的。”多次拒绝高薪聘请的火箭系统年轻的副总设计师张智说。

  的确,金钱买不来核心尖端的科学技术,当年的“两弹一星”如此,今天的载人航天同样如此。

  正是凭着为国争光的信念,正是凭着敢于超越的意识,正是凭着脚踏实地的作风,中国航天人用一系列科技奇迹告诉世界:改革开放的中国,绝不仅是一个只能生产服装、玩具和小商品的国家,中国人同样能够摘取高科技皇冠上那耀眼的明珠。

  “每一个航天人,都是载人航天事业的螺丝钉;而载人航天事业,又是祖国这艘巨轮的螺丝钉。”火箭系统总指挥刘宇说,同舟共济、团结协作,是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

  载人航天工程分为7大系统,每个系统有10个左右的分系统和更多的子系统,系统相互独立又互相联系。据统计,工程直接参加单位110多个,涉及单位多达3000余家。

  西安的火箭发动机,天津的飞船太阳帆板,河南的电连接器……一声令下,前一天还在生产车间的元器件第二天已送至北京的总装车间……

  当年,是全国人民的支持,撑起了庞大的“两弹一星”工程;今天,载人航天工程依靠的同样是全国大协作。不同的是,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这一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更为充分的发挥。

  大协作,不再是“人海战术”的简单叠加,而是资源更为合理、更加科学的配置。

  航空、船舶、机械、电子、化工、冶金、纺织、建筑等领域及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部队的3000多个单位承担了载人航天工程的协作配套和保障任务。

  各行业各地区所做的工作难以统计,仅是为了应对火箭上升段那短短10分钟的应急返回,就有6艘船、多家后方支持医院、数支空中搜索分队参与其中。绝大多数单位都默默无闻地为此付出,以每次航行最远的交通部救捞局的“德意”轮为例,花费9天时间劈波斩浪到达预定海域,当那10分钟的警报解除之后,再在大风浪里颠簸9天返回港口……

  就在一天前,翟志刚身穿中国研制的“飞天”航天服,走出飞船。这意味着,从这一刻起,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开展出舱活动的国家。中国航天人的精神境界,也因此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这一天,距那次启动中国改革开放航船的历史性会议召开30周年纪念日还有2个月又20天。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