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载人航天奋斗历程回眸(2)

辛亥革命网 2010-09-25 00:00 来源:新华网 作者:李宣良、白瑞雪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从1992年启动载人航天工程,中国航天不断取得新突破,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独立开展空间实验、独立进行出舱活动的国家

  虽然“曙光”点燃了人们继“两弹一星”后趁热打铁的激情,然而,无论是经济基础,还是工业设计、制造水平,处在动荡时期的中国还远不具备开展载人航天的条件。

  1972年,在一片争议声中,决策者作出决定,载人航天的事暂停一下,先处理地球上的事,地球外的事往后放放。

  “那个时候如果硬上马,可能花多少钱也搞不成,何况我们没钱可花。”参加过“东方红一号”卫星研制,后来成为神舟飞船系统总设计师的戚发轫说,“我们必须耐心等待机会。一旦条件具备,便不能再错过。”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奏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也奏响了中国科技追赶世界的号角。

  中国“曙光一号”工程下马那些年,世界正进入一个科技加速发展的时期。睁开眼睛看世界——科学家们发现,中国已经被世界远远地抛在了后面。

  1983年3月3日,著名科学家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向党中央联合提出了《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这就是著名的863计划。仅仅2天之后,3月5日,邓小平作出重要批示:“此事宜速决断,不可拖延。”

  “863计划的出台,对我国开始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作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回忆说,从这一年开始,科学家们经过多次讨论,反复论证,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路径逐渐清晰:从载人飞船起步。

  杨嘉墀院士在回忆国家对863计划的投资时,还记得这样一段插曲——

  “有一天早上,张劲夫同志把我们叫到中南海去商量这个问题,当时他就问我们要多少经费。王淦昌同志稍微有一点经验,他说了个1000万。张劲夫马上说,这个经费肯定是不够的,国家批准了100个亿。我们都吓了一大跳。”

  1986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在批准863计划的同时,决定拨出专款100亿元实施这一计划,这个数目远远超出科学家们的预想。更令航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其中的40亿元直接用于发展航天事业!

  中国改革开放的巨轮刚刚启动,航天人已经感觉到强劲的动力。

  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自那一天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代号“921工程”――在“曙光”号搁浅20年后,中国载人航天终于迎来启航的曙光。

  得知工程上马的消息时,戚发轫和同事们击掌相庆。老人用诗一般的语言回忆当年的情景:“是改革开放的春雷,惊醒了尘封已久的载人航天梦想。”

  的确,改革开放不仅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唤醒了中国航天人无穷的创造力:包括航天技术在内的科学技术取得长足发展,形成了包括航天器系统、航天运载器系统、航天发射与回收系统和卫星应用系统等较为完善的航天工程体系……所有这一切,无不为实施载人航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借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国航天人把一连串的奇迹标记在太空上

  如同改革开放道路没有现成的道路可循,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同样只有走自己的探索之路。

  当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的时候,尽管我国已经掌握了大推力火箭和返回式卫星技术等基础技术,对于载人航天这个航天领域的最高难题,却几乎从零开始。但即便如此,中国航天人还是大胆提出了设计制造一步跨越国外近40年发展历程的飞船的设想。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