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突变: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2)

辛亥革命网 2015-01-22 09:39 来源:团结报 作者:李惠兰 王勇 查看:

1933年5月底,中日双方签订了《塘沽协定》。国民政府实际承认了长城是中国与“满洲国”的国界,此时,日本暂时将对中国“武力鲸吞”的侵略方式转变为有序推进的“渐进蚕食”。

  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

  平津两市是华北的政治、军事、经济中心,在平、津地区拥有兵权的宋哲元无疑是“华北自治”的最关键人物,但是土肥原虽然对宋哲元展开攻势,频繁施压,却每次都无功而返,而其他几位华北的地方实力派,如阎锡山、韩复榘、商震甚至北洋元老吴佩孚等人也对日本的利诱敷衍了事。看到“华北自治”迟迟没有进展,土肥原贤二只好先扶持滦榆行政督察专员殷汝耕宣布脱离国民政府,于1935年11月25日成立了“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后改称“冀东防共自治政府”)。

  土肥原所以选择殷汝耕主要因其担任着“战区”(《塘沽协定》时划定的非武装区)要职,更主要的是殷与日本帝国主义早有密切关系。早在殷汝耕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时,就通过其日籍妻子与日本军政界要员取得联系,并得到他们的赏识。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变时,殷在上海担任市政府参事,他曾代表市长吴铁城与日方谈判,参加签订《淞沪协定》。1933年《塘沽协定》签订后,蒋介石在日方极力推荐下派殷汝耕担任战区的蓟密区行政公署专员,后又将滦榆、蓟密两区的领导职务聚于他一身。在此期间,殷汝耕向其日本主子卑躬屈膝,竭力讨取主子的欢心。因此,当土肥原提出由他首先倡导“华北自治”时,殷汝耕公开发表声明,脱离国民政府,实行冀东自治。

  冀东伪政府的出现使面积16000平方千米的冀东22县沦为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该地区的资源、工业、关税完全落入日本之手,他们利用该地区为贩毒、走私的根据地以及土匪和汉奸的庇护所。此后,日本帝国主义策动“华北自治运动”更加肆无忌惮,汉奸的卖国活动更加猖狂。

  随后,关东军向山海关、古北口一带增兵,驻旅顺、青岛的日本军舰也驶向大沽口海面,摆出一副武力进攻华北的架势,向宋哲元发出了最后通牒:限最迟于11月30日宣布“华北自治”,否则日本将以武力进攻河北和山东。宋哲元仍不为所动,为了免于纠缠,他被迫避往天津。

  在日本的逼迫下,华北局势骤然紧张。国民政府只得下令改变华北行政体制,于11月26日取消了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和行政院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被迫接受了一个折中方案:实行华北特殊化,在冀、察两省及平、津两市建立一个轻度自治政府——冀察政务委员会。

  冀察政务委员会表面上完全隶属于南京国民政府,实际上是一个半独立的政权。该委员会共17人。人员复杂,其中不乏王揖唐等亲日成员。集西北军、东北军、北洋等几派军政人士。

  1935年12月18日,国民政府任命宋哲元为冀察政委会委员长兼任河北省主席,秦德纯为北平市长,萧振瀛任天津市长。不久,原平、津卫戍司令部改组为冀察绥靖公署,宋哲元兼任主任。随后宋申请国民政府,蒋介石批准将河北省主席职务让给冯治安,察哈尔省主席则由张自忠担任。从此,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宋哲元成为华北首屈一指的实力人物,而二十九军也随着不断的扩军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地方武装集团。

  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之初虽然受到全国人民的指责非难,并爆发了“一二·九”学生运动,但从宋哲元为首的冀察政权的所作所为分析,它并没有做出有辱国格的事情,可以说完全听命国民政府。它的成立使得二十九军这支由西北军改编的非嫡系部队暂时有了一个栖身的地盘,同时也延缓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步伐,为中国抗战的全面爆发争取了宝贵的备战时间。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